首頁> 其他類型> 飛天記> 6.蘇嬋娟:一定要把這個課題攻下

6.蘇嬋娟:一定要把這個課題攻下

2024-10-04 08:21:13 作者: 劉慶貴

  賓雪松一家人都是「一八四人才計劃」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賓戈明被基地列為第一層次的培養對象,蘇壁月被列到第二層次人才庫里,而蘇嬋娟則作為老專家擔負起培養年輕人的重任,同時還承擔科研課題和編寫教材的任務。

  賓雪松受領了編寫載人飛船教材的任務後,首先把妻子蘇嬋娟動員起來,立即著手搜集資料,他倆用了兩個半月時間,編寫出《載人飛船基礎》一書。書中介紹了飛船的原理、構成、發射、返回、測控、通信、氣象等方方面面的基礎知識,並趕印成冊下發全基地使用。訓練處按弓司令的指示,利用每周五下午時間,請各系統專家為司政後裝機關人員上課。第一課就由蘇嬋娟開講。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然而,人類決不會永遠躺在這個搖籃里,而會不斷探索新的天體和空間。人類首先將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後再去征服太陽系空間。」

  蘇嬋娟用現代航天學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的一段名言作為開場白,從中國嫦娥奔月講起,講到孫悟空大鬧天宮,講到明代萬戶飛天探險的故事。接著,她講了現代航天學的三位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戈達德和奧伯特的理論貢獻和初步實踐,進而講到上世紀在科羅廖夫的領導下,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將加加林送上太空,而美國則於1969年7月21日用阿波羅飛船將航天員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繼而話鋒一轉,講起中國的863高科技計劃,講到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最後蘇嬋娟喝了一口水,潤了潤喉嚨,滿懷激情地說:

  「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在我們東風這塊神聖的土地上,將中國人送上太空,實現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千年飛天夢想!」

  

  蘇嬋娟足足講了3個小時,博得陣陣掌聲。她時而情緒激昂,時而娓娓道來;時而幽默風趣,時而一臉嚴肅。她不光講述載人航天的科技知識,也向大家宣揚一種精神:航天先驅們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經歷了漫長的登攀,不少科學家為尋求理論的突破耗費了一生,不少英雄豪傑為飛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今天一早,蘇嬋娟坐丈夫的車到了發射場,帶領手下的房工程師、戰助理工程師和寧助理工程師開始進行發射場電磁環境參數測量。載人飛船發射對電磁環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而發射場的電磁環境又十分複雜,必須把發射場電磁環境參數搞清楚,因而這一課題被列為基地一項基礎性的重大科研項目。這個項目要做大量的前期調研工作,需要數學建模,採集數以萬計的測量數據,而後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再做複雜的歸納計算,才能得出發射場的電磁參數圖譜和結論,困難可想而知。但蘇嬋娟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把這個課題攻下。去年底發射場驗收交付使用後,蘇嬋娟帶領三名技術人員,奔波在10號、90號、91號和92號,在航天員公寓、指揮控制大廳、通信大樓、飛船測試廠房、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發射塔架、加注間等工號,進行了一系列電磁參數測量。今天,他們要利用運載火箭和飛船垂直轉運至發射塔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進行發射場電磁場環境參數的實測,把軌道兩旁的36個測量點和發射塔上的55個測量點共幾百組參數,趕在轉運至模擬發射這短短的幾天內測完。

  上午,蘇嬋娟他們已經把垂直轉運軌道兩旁36個測量點電磁波的頻率、波長、頻譜、相位等一系列參數測量完畢。下午,蘇嬋娟等四人又提著測量儀器,乘電梯上到發射塔架的最頂層。房工打開儀器箱,取出電磁波頻譜測量儀,接通電源,調好零位。寧助工手握天線,對準方位,開始測量。房工讀出此方位下的電磁波頻率波長強度等參數值,戰助工聽到後,復誦數據一遍,然後記於本子上,而蘇高工在一旁監視。待確認準確無誤後,再進行下一組的測量。測量讀數記錄,不複雜,但十分煩瑣,每一步都要精準到位,不能出半點差錯。蘇嬋娟要求非常嚴格,按照她的話說,原始測量數據是後續分析研究的基礎,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否則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成謬誤了。

  他們從最上面的第11層開始,依次測量了東南西北方位的4組數據,然後將儀器搬到第10層,又測了4組數據,一直將發射塔架每層的電磁數據測量完畢。蘇嬋娟看了看手腕上戴日曆的手錶,突然想起一件事,對另外三名戰友說,今天就到此結束。下到場坪,她看到仍然忙碌著的兒子賓戈明,讓他叫上韓薇笑回家吃晚飯。此時,離她不遠處的賓雪松和弓司令正在交談著今天的轉運情況,她快步走過去,向弓司令簡單匯報了電磁參數的測量情況,然後轉身問丈夫:「今天能按時下班嗎?」

  賓雪松望了望發射塔,看到工作平台已經展開完畢,點點頭說:「馬上就完。」

  「記得按時回家吃飯喲。」蘇壁月說完對著丈夫神秘一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