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故城時光> 重慶建設廠的「漢陽造

重慶建設廠的「漢陽造

2024-10-04 08:03:37 作者: 羅小衛 主編

  重慶建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建設工業)的前身是晚清重臣張之洞於1889年創建的漢陽兵工廠(以下簡稱工廠),迄今已逾127年。其間,工廠歷盡風雨,幾經變遷。往事如煙,難以湮沒「漢陽造」的赫赫威名,難以湮沒抗日烽火中那些堅苦卓絕、銘心刻骨的珍藏記憶。

  烽火連天中的變遷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1938年5月,日機不斷空襲,九江失守,日軍迫近鄂境,武漢告急,國民政府兵工署令漢陽兵工廠全部拆遷,限8月底前撤離武漢,內遷湖南辰谿縣。6月,漢陽兵工廠職工和眷屬20000多人浩浩蕩蕩全部投入拆遷工作,將所有機器設備、原材料、半成品和一切用具以及廠房的鋼屋架、鋼窗、鐵皮瓦、鐵地板等拆卸裝船。職工和眷屬除少數自行疏散外,絕大部分隨同載運機器設備的船隻撤離武漢。搬遷途中,從漢陽到辰溪,水運船載,往返奔波,既遭日機空襲,還被土匪打劫,不僅工廠遭受了巨大損失,職工和眷屬也忍飢挨餓受盡磨難。

  1938年11月,為適應抗戰形勢、生產管理所需,兵工署將搬遷後的工廠改稱為第一工廠。1939年5月,幾經周折,工廠人員、設備遷移完畢,於7月全部復工生產。1939年底,日機又不斷襲擊辰溪,工廠常遭破壞,於是,工廠又奉命遷往重慶。

  在辰溪堅持生產的同時,工廠又在地處重慶郊區九龍坡謝家灣鵝公岩勘定廠址,沿江開鑿岩洞,建築廠房,廠區占地25萬平方米。不久,大部分設備由辰溪啟運,陸路交通不便,只好用船隻由沅江經洞庭湖,轉長江直上重慶。

  1940年10月,工廠奉令進行調整,接收了第十一廠的步槍廠、炮彈廠、制炮廠、動力廠。1941年4月,第一工廠對外使用代號「漢興公司」。1942年2月遷建工作基本完成。

  1946年3月,第一工廠奉命撤銷,其製造步槍的機器設備繼續留在鵝公岩原地生產,撥歸第二十一廠。至此,第二十一廠的其組成有從辰溪遷來的槍彈廠、機關槍廠、火工廠、機器廠,還有第十一工廠的步槍廠等。

  幾經調整,1943年6月以後,工廠生產製造單位共有9個所,人員合計4481人。

  洞內洞外兩重天

  工廠遷到重慶謝家灣鵝公岩後,一面開鑿岩洞,一面修建臨時工房,同時陸續投入生產。1943年,岩洞工程竣工,從傅家溝到龍鳳溪沿長江北岸一帶,共計鑿了107個,面積為20124平方米,有的岩洞還有支洞相通。為防止日機轟炸,工廠將一些重要設備都搬進洞裡,第一所(步槍所)的步槍全部在洞內生產。這裡常常是日機在洞外狂轟濫炸,工人在洞內熱火朝天、加班加點生產,源源不斷的槍枝彈藥送到了抗戰前線。

  抗戰時期,工廠的產品有漢陽造和中正式步槍、各式炮彈、手榴彈。後停止生產手榴彈,改為生產28式槍榴彈、60毫米迫擊炮彈、105榴彈炮引信、35式60迫擊炮彈引信等。每月的產量為步槍3000至4000支、山野炮彈300發、150毫米炮彈200發。

  為便於外界識別工廠生產的產品,制定了國際通用標記,即廠徽符號,在槍枝、彈藥或裝箱上標出。工廠曾相繼以「卍」字、「漢式」和「☆」為廠徽。

  抗戰時期工廠共生產步槍28萬支,捷克式輕機槍9833挺,82迫擊炮7611門。

  因為種種局限,上述產量顯然難以與承繼「漢陽造」的建設工業現今條件下的產量同日而語,但就是這些數量有限的武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線,打出了「漢陽造」赫赫威名,在堅苦卓絕的歷史畫卷中潑下了濃墨重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