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改建的學校
2024-10-04 07:59:05
作者: 羅小衛 主編
寺廟與學校,按說兩者不甚相干。但在過去的年代,政府為興辦教育事業,因地制宜,將許多寺廟改建為學校,讓這些閒置寺廟得到充分利用。在特殊的時期,讓寺廟與學校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
要說哪一個寺廟和學校的緣分最深,非重慶的文廟莫屬了,文廟(也叫孔廟)就是紀念孔夫子的寺廟。 過去,重慶府治,巴縣縣治同城,所以既有府文廟,又有縣文廟,稱為府學、縣學,統稱為學宮。近廟立學,設有學官主持。重慶府文廟比巴縣文廟規模大,建於宋紹興年間,明、清兩代不斷培修。
我小時候經常去離我家不遠的文廟玩,那裡精美的寺廟建築讓我至今記憶猶新。辛亥革命以後,巴縣教育局遷入崇聖祠,1914年改建廟內的明倫堂,設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935年廟內設巴縣縣立模範小學校,後來改名為巴縣縣立中興小學校。抗日戰爭中,文廟被日機炸毀;解放後,政府在文廟原址設重慶二十九中學。掐指算來,從1914年改建廟內的明倫堂設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發展到現在的渝中區重點中學——重慶市二十九中學,已經一百年有餘,可謂辦學歷史悠久。 巴縣的縣文廟坐落在過去的縣廟街(今解放東路),規模比較小,但廟制和府文廟相同,也建於宋紹興年間,明清兩代不斷培修,鄉賢祠祀本土鄉賢數十人。1928年第一高等學校遷到此處,增設初級班,取消高等之名,以後又改名巴縣縣立黌學小學校。抗日戰爭後,設正陽學院於此;解放後,政府在這裡設立重慶第二十六中學直至今天。
(二)
現在的渝中區新民街小學也是由當年的寺廟存心堂改建而成。存心堂是一座倡導積善行德的寺廟,坐落在重慶主城區的新民街上。 我清楚地記得,巨大的山門屹立在新民街西段的高坡上,登上數十級石梯,進入寺廟大門,經過寬敞的通道,再上幾級台階,便是一個青石板鋪成的壩子,穿過壩子,一個大的殿堂接著一個殿堂,殿堂兩廊都是一排排的房間。殿堂右面是一排三層樓的房子,樓上樓下一共有二十多個房間,二、三層樓都有長長的走廊,樓房前是一個寬大的廣場。寺廟建築很氣派、很漂亮、房舍建築質量好,當時,廟裡那麼多空房子閒著也是閒著,有關方面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將寺廟稍做改造,作為學校。於是房間換上玻璃門窗,安上電燈,既寬敞又亮堂。添置一些黑板、課桌、椅子,這樣,教室、教師宿舍、辦公室等全都有了著落。 雖然是小學,存心堂規模不小,可同時容納兩千多名師生,20世紀50年代,我在此念了小學1年級到4年級後轉學,在這裡度過了少兒時代最快樂最難忘的時光。
長安寺是崇因寺的俗稱,崇因寺坐落在今渝中區新華路155號長江索道旁,始建於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該寺廟是重慶主城最大的寺廟之一,崇因寺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本飛機炸毀,1953年政府在寺廟原址上重建房屋,設立了重慶第二十五中學。 重慶市渝中區原來有魯祖廟街(今民生路花市),此處舊有魯班廟一座,該廟名為魯祖廟,屬於紀念性質的寺廟,人們只知其建於清代,具體時間已不可考。 民國時期,這裡被設為私立培育小學,解放初仍然叫私立培育小學,後收歸國有改名為民生路小學直至今天。20世紀50年代,我的兄長便是在這所私立培育小學讀書。那個時候,寺廟沒有改建,保留了原來的大殿、配殿、戲樓、碑刻,結構相當考究,建築十分精美。因為好奇好玩,我小時候常藉口找兄長進入校園玩,對廟裡的一切至今記憶猶新。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三)
在重慶,寺廟改為學校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坐落在渝中區通遠門旁邊的五福宮在抗日戰爭中開設開智小學,解放以後改名為金湯街小學。此外還有東華觀小學、金馬寺小學、玄壇廟小學等,都與當地的寺廟有一定淵源。 寺廟改作學校,不僅房舍好用,而且還有一種古老的文化氣息。那時候的閒置寺廟都保留了大量的壁畫、彩繪、雕刻、碑銘等精美藝術品,不僅書法規範、雕刻精細,而且記載了歷史上的一些比較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頗具歷史研究方面的價值。校園各處都陳列著許多大小不一、年代不等的石碑,多數都上有碑冠下有碑座,有的古樸自然,有的製作精美,還有的採用浮雕、透雕工藝,刻著蟠龍、雙鳳等造型。學生在這裡學習還可以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及藝術教育。
將閒置寺廟改作學校乃是特殊年代的特殊舉措,不僅讓閒置寺廟場地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也是其傳經布道功能向教書育人功能的延伸,其在教育發展史上的作用不可抹殺。時過境遷,曾經的「寺廟學校」已成為歷史,保留在歷史檔案和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