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裡的孩子
2024-10-04 07:57:57
作者: 鄧鵬 主編
三大隊是一個高山隊,有七個生產隊,四個地處丘陵,三個在山上。村小就坐落在四生產隊,壩下的人習慣說小學在山上,山上的社員都說學校在山腳。就近的孩子上學一般走三五里路,山上幾個隊的孩子要走十幾里路才能到校。
我班上有十二三個孩子和我一樣,都住在山上。每天九點鐘上課,但有的孩子十點過都還未到校,一般我不太責怪他們,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明了其因。我插隊落戶數年,深知這些孩子並非如城市裡的孩子貪睡、貪玩,他們雖然只有十一二歲,在家中都要干許多農活的,看那一雙皸裂粗糙的小手就足以證明。天一亮,大人上坡幹活,這些孩子就得起床,頭不梳,臉不洗,餵有牛的趕牛上坡放牛,沒有牛的打柴或割豬草。大一點的尤其是女娃娃便在家哄著弟妹做飯,直到大人早上上坡回來,才匆匆往學校趕。可以說這些學生到校的早晚與否同大人們收早工的時間有關。孩子們放學後仍然幹著那些力所能及抑或不能及的勞動,學習對他們似乎都成了附屬。正因為如此又加之當時的教育背景諸多因素,有的孩子根本不能進入三年級學習狀態,上學多年後知識水平仍停留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實在無能為力。
山裡的孩子一看就能辨認出來。一般穿著破舊,打光腳,走到哪兒都怯生生的,不苟言笑,不如壩下孩子活潑。但他們心裡一樣渴望學習,一樣想掌握知識、開闊眼界,所以能到學校讀書,這些孩子還是很願意、很高興的,十多里山路跑得比大人還快。在學校,他們很開心,只是冬天對這些孩子來說顯得有點殘酷。多數孩子穿得單薄或破爛,腳上能套雙破舊的鞋子也就不錯了,有的還打赤腳,腳跟開著裂口,皸裂的手上長著凍瘡,紅腫得像根胡蘿蔔似的。實在感到寒冷的孩子竟提著烤火的「灰籠」進課堂,這情景壩下學校是看不見的,也不允許。遇到下雨落雪,山路還好走點,但靠地邊、田埂的土路那真是泥濘難行,我都曾不止一次地踩進水田,一雙統靴裝滿泥水,何況小孩。因此每學期總會有好幾起孩子摔到田裡的事,弄得連後腦勺都是泥。至於山霧或雨水浸濕衣裳那就太平常了。上學這樣艱難,今天城裡的孩子是無法想像得出來的。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這些山里孩子年齡不大,醒事卻早,知勤奮,能刻苦。班上有幾個孩子(羅桂英、馮忠明、張xx),家裡人口多,勞力少,缺吃少穿,住著四面透風的破房,屬典型窮困家庭。為幫家裡幹活,白天沒有時間做作業,只能在夜晚的油燈下看書、做作業,從沒耽誤一點課程。學習刻苦,在班裡還能輔導學習差的同學,成了我的好幫手,為其他同學樹立了好榜樣。我喜歡這樣的學生,偶有不是之處也不過分為難他們。
有次在和這些孩子交談中我故意問:「你們這樣努力學習,今後想幹什麼呢」?「上大學」「到城市去工作」「像你們知青一樣當個城裡人」。有的乾脆喊道「當個脫產幹部」。我說:「農村不好嗎?」「好啥子喲,好造孽!」這樣的回答讓我多少有幾分失望,沒有一個想當「有文化的新農民」,似乎最低的標準也得當個「脫產幹部」什麼的。但我有時也詰問自己,難道我從大城市上山下鄉有了今天的境況,也是我心想的當「有文化的新農民」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不是拖兒帶口或者「貫徹階級路線」,也許我早回城市了。我的想法其實和孩子們一樣,都渴望改變命運。孩子們的心靈是純真的,不加任何掩飾,這就是他們的心聲,想離開山溝,遠離貧窮,因此才來讀書,就這麼簡單。如今成千上萬的農民背井離鄉進城打工,不就是想擺脫貧困、過上更好的日子嗎!他們中間一定有那些山裡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