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及生活
2024-10-04 07:56:38
作者: 鄧鵬 主編
才開始勞動時,我們知青分成兩個組。餵豬的、餵牛的、做飯的、打柴的一組,育樹苗、種棉花、種糧食、種蔬菜一組。我剛開始在種菜小組,和大家一起挖地種菜。我從來沒有用過鋤頭挖過地,感覺鋤頭又重又大,不聽使喚。自己個頭雖然高,但人很瘦,力氣不夠大,挖不了幾鋤,就要歇一下。我用鋤頭又是一個左撇子,老跟其他的人相碰撞。於是,大家總是把我安排在邊上挖地刨土。在本地場員的指點下,我學會了使用鋤頭。
那時每天長時間的勞動,體力消耗很大,感覺很累,總是希望有休息。記得一九六五年十月一日,大家都以為場部會因「國慶」安排休息,也好趁此機會整理一下各自的內務,誰知這天林場還是安排大夥出工勞動。我和幾個知青被安排到山坡上扯黃豆,小姑娘們一邊扯一邊發牢騷:「出啥子工嘛!連國慶節都不讓休息,啥子場長嘛!」
有一天下午我們被派到離林場最遠的一塊地里去挖紅苕,到那裡要翻過一個山坡,要走一個把小時的山路。紅苕挖完天已快黑,大家急忙背著紅苕,拿著工具往場部走,在半路上時大家都感到非常飢餓,再也走不動了。幾個膽大的男生帶頭,用小刀削紅苕吃,我也吃了兩個,感到立即有了力氣。當時私自吃紅苕是要被批評的,有人出主意,把紅苕皮全部集中起來,在地上挖了一個坑埋了下去,之後我們才回到林場。
勞動生產是那樣艱苦,但我們必須咬著牙堅持下去,時間長了就能習慣。生活條件的惡劣,尤其讓我們難以適應,使我們感到非常痛苦,因而大家的情緒很低落。林場是按照集體生活的原則安排大家的生活和勞動,而林場當時的物質條件非常差,缺少房屋,缺少生活必需品,沒有任何文化娛樂,沒有電影看也聽不到廣播,更沒有書報可看,完全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乎接近原始生活。林場缺少柴火,除保證大家一日三餐外,也不燒熱水,洗臉洗腳都用冷水。冬天只能在做飯後用餘燼熱一點水,洗臉洗腳。平常大家根本無法洗澡、洗頭,天長日久,終於長起了虱子。剛開始發現虱子,我被嚇哭了。大家想了很多辦法來滅虱子,但效果不大,經過種種努力,也只能把大部分虱子除掉,但始終不能根除。
日子在沉重和痛苦中過去,離家後的第一個春節快到了。一九六六年春節前夕,重慶市派出了慰問團,到達縣地區對重慶知識青年進行慰問,慰問團的老師也到了我們林場,開了座談會。見到家鄉來的人,感到上級還是關心著我們,大家情緒稍好一些。慰問團的老師回重慶之時,我們都寫了信託他們帶回去,這樣大家都可以節省八分郵票錢。我還將當月發的兩元錢補貼帶回去給了我的妹妹,在給媽媽的信中隻字不提林場如何艱難困苦,只講這裡如何好,為的是讓媽媽放心。
當時的春節,遠沒有像現在這樣熱鬧和受重視,但畢竟是傳統節日,林場也很看重,安排殺了一頭豬,大家也休息了好幾天。我們利用這個機會,洗洗衣服,睡睡覺,結伴去趕了一次場,抽空給家裡寫了信。在空隙閒聊時,大家談到了林場的前途和知青未來的出路時,感到前路茫茫,前途未卜,心中空蕩蕩的,十分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