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無聲的群落> 背簍、背夾上飛出《巴山背二哥》 大田裡傳出了姑娘的《薅換歌》

背簍、背夾上飛出《巴山背二哥》 大田裡傳出了姑娘的《薅換歌》

2024-10-04 07:48:11 作者: 鄧鵬 主編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到林場以後,我們慢慢熟悉了大巴山的語言、大巴山的習俗、大巴山的性格。最先開始的是勞動,當然最先認識和熟悉的就是那些獨特的生產工具,其中令人頰感新奇的是背簍和背夾。

  通南巴(通江、南江、巴中)綿延大巴山南麓,山巒重疊,峰高、坡陡、彎急、路窄,有些坡路呈四十五度甚至七十度,上坡時,人仿佛是貼著山壁在行走。農民出門運東西都用背簍、背夾而不用挑子,挑挑子只在院壩附近。

  那背簍下小上大,像個喇叭,背起來,重心靠前落在肩上,比那種齊刷刷的背篼重心靠後落在尾椎骨上要省力得多。那背夾更是少見,是用幾根木條子做成的,其中兩根平行的木條各自被另兩根條子支起來,位置剛好橫在頭上,一二百斤重物壓上去,背夾穩穩噹噹。多少年來,大巴山區的糧食、油鹽、香菇、銀耳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就全靠這背簍、背夾一肩一肩、一步一步地運進運出。在茂林荒灘、深溝巨壑、山間小道上行走,背簍、背夾是沒法從肩上卸下來的,綿延崎嶇的山路很難找到一個依託歇稍之處,力夫們多是雙手握抱一副打杵子。那拐杖模樣的杵子既可拄行、打狗,也可拔草、探路,更是休息時的支撐物。一俟力乏腿軟,哪怕正行走在懸崖絕壁、激流險灘,都可以憑著打杵子停腳歇稍。力夫從胸前腰間只將刀口家什往身後一甩,便輕挪簍夾之下,百十斤重物立時壓了上去[A1]。肩背一釋重負,身心頓覺輕靈,一腔濁氣衝口而出——「嗨喲喂」幾聲長嘯,天空地朗,疲累全消,神仙似我,我似神仙,那一刻的感覺真是「無人會,登臨意」。這終年馱糧背鹽行走在山間小徑上的力夫,人們謔稱「背二哥」,巴山有這背二哥,也就有了背二哥吼出的歌和詠唱背二哥的歌。

  這歌應該是一首巴山民歌,作於何時,作者是誰,都不得而知。我們到林場不久,背罈子,運苕藤,上至誠,下麻石,很快就唱會了這首《巴山背二哥》:

  走上那坡來喲, 唱一聲歌來呀哦, 聲聲要唱背二那哥。 千山萬水它們來幫腔喲, 歌聲飛過萬重坡。 我唱了半輩子的苦和難, 今天我要唱好生活, 當年呀紅軍巴山過喲喂, 我背糧送給紅軍哥。 紅軍送我一句話: 槍桿子才能換來好生活。 踏著紅軍的腳印走, 革命永遠不歇腳。

  這首歌音域寬廣,聲調高亢,韻味綿長。我唱歌原本不行,但這首歌襯字多,容許我興之所至,盡情揮灑,反倒有了一些抒情的東西。我從通江唱到大竹,從大竹唱回重慶,竟然成了我這五音不全人的保留節目。

  山里沒有電影看,沒有收音機聽,唯一能自娛自樂的就是唱歌。田間地頭、寢室里、大石板上……大家一有空就唱。張人民、朱小蓴她們女生喜歡在田中唱《薅秧歌》

  大田喲薅秧水又深, 脫下鞋子麼挽褲腳, 豐收年頭喲好快活。 大田薅秧喲頭一回(四季花兒開), 我們一定催嚴喲, 好好地幹嘛同學呀。 貧下中農喲兒, 當老師嘛(四季花兒開), 我們一定催嚴喲, 好好地學嘛老鄉呀。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齊非同的女高音、陳慧遠的女中音是公認的高水平;方安樂最喜歡唱「陽雀喲,叫喚喲,米貴陽喲……」經常閉上眼睛,扯長脖子自我陶醉,遠比幹活投入,王立恆喜歡唱,嗓子又好,郭錫煌給他取號「王抖抖」,他一亮歌喉大家都覺得渾身輕鬆。他和齊非同二人常常聯袂重唱,保留節目是《毛主席派人來》,那時與公社搞活動、聚會必邀唱,有唱必此歌。山歌結良緣,二人後來成了夫唱婦隨的一對兒。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