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霧重慶》三度演出

2024-10-04 07:38:11 作者: 王海闊、夏祖生編

  王 覺

  宋之的遺著《霧重慶》,是抗戰劇作中一部有較大影響的作品,它在當年重慶霧季話劇活動中產生過較大的轟動效應。

  

  《霧重慶》以辛辣的筆觸對抗戰初期大後方的腐敗現象進行了強烈的控訴,對知識青年的弱點給予狠狠的鞭撻。抗戰初期廣大知識青年,特別是淪陷區流亡大後方的知識青年,報國無門,衣食無著,抗日熱情受到嚴重壓抑,惡勢力向他們伸出魔爪吞噬以至同化。當年不少覺醒的知識青年衝破重重困難走上革命道路,經過抗日戰爭這座熔爐的冶煉,成為一代新人。但知識分子是一個搖擺性很大的階層,其自身的許多弱點卻不同程度害苦了甚至毀滅了他們中間的意志薄弱者。

  劇中男女主人公沙大千、林卷妤就是劇作家著力塑造的一對為惡勢力所同化的知識青年的藝術典型。他們從窮愁潦倒走上開飯館賺小錢,進而勾結官商,躋身上層與之同流合污的道路。金錢的引誘,物質享受的追求,使他們各自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對方。他們的論調是有了物質條件才能抗日救亡。沙大千口頭上講發展民族工業,實際上是發「國難財」。林卷妤口口聲聲不忘抗日大業,也做了點募捐送寒衣的事,但實際上卻在全力為丈夫出謀劃策,理財賺錢。至於苔莉,雖然社會逼她做了交際花、闊佬的姘頭,她厭惡腐敗的社會也厭惡自己,難忘過去的愛情和同窗的友情,似乎良知未泯,但她離不開袁慕容,離不開糜爛的生活與物質享受,免不了自甘墮落。

  《霧重慶》原名《鞭》,戲劇的歷史背景為1938年,1940年問世時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處於艱苦階段。國民黨反動派在大後方實施高壓政策和血腥統治,大後方的形勢已由高潮轉入低潮。面對這樣的形勢,劇作家還來不及去做出反應,只是抓住醞釀成熟的題材,從中尖銳地提出了抗戰初期知識青年的遭遇和走向問題。劇中國民黨官吏袁慕容作為一種惡勢力的化身,一肚子壞水,是一個禍國殃民的蛀蟲,他表面上也還要講兩句同情抗日的話。全劇雖無政治鬥爭的內容和背景,但在1940年首演時,戲劇傳達的時代氛圍,在當時的觀眾中喚起了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不滿,起到了振聾發聵的警醒作用。劇作家的藝術功力在於對社會生活的剖析,人物的深入刻畫,不是依靠而是藉助事件,通過人物關係的組合,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和激化推動劇情的發展,嚴密緊湊,扣人心弦。宋之的話劇藝術是現實主義的藝術。比如最後一場,林卷妤的出走、沙大千的瘋狂、苔莉拒絕沙大千要求悲哀的呼號、老艾的死亡、萬世修的被逐出境、林家棣的返回前線,都具有現實主義傳統悲劇藝術的格局。而在這場劇中,沙大千、林卷妤、苔莉三個角色圍繞林卷妤與袁慕容同飛香港展開的矛盾,寫得十分精彩,不失大家風範。

  《霧重慶》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特定環境中知識青年的命運,對今天的青年觀眾作為接受主體來說,是有一定距離的。但其思想內涵和藝術所具有的永恆性,則足以縮短和消除這中間的距離,作品的認識作用也必然是通過其中的思想和藝術來達到的。至於今日的青年觀眾能從中得到一些什麼啟發,當是不言而喻的。

  重慶市話劇團曾於1962年、1979年兩度在重慶舞台演出此劇。現在,經過導演徐九虎同志下功夫刪節整理,精心排練,全劇更加精練,主線更為突出,話劇團四輩演員同台演出,演技基本整齊,難能可貴地取得了成功的劇場效果,令人欣喜。

  《重慶日報》1989年10月24日星期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