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誠相見化敵為友
2024-10-04 06:54:04
作者: 何蜀
1939年6月18日上午,周恩來要乘坐飛機離開重慶返回延安。他此行是因為國民黨在各地製造摩擦事件愈演愈烈,極不利於團結抗戰大局,他需要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商議如何扭轉這一局勢。
但是,在重慶珊瑚壩機場,他卻遭到國民黨檢查人員故意刁難,不予放行。
時值盛夏,珊瑚壩機場是在重慶城南長江邊沙洲上修建的簡易機場,無遮無蓋,暑氣蒸人。周恩來的隨行人員激動地與機場檢查人員爭執起來。雙方互不相讓,面紅耳赤,汗流浹背。
這時,一輛軍用吉普疾速駛來,車上下來一個身穿白色府綢襯衫的國民黨官員。一邊擦著汗水,一邊對周恩來叫道:
「兄弟本該早些前來送行,無奈公務纏身……」他一見這場面氣氛不對,忙問,「恩來兄,這是怎麼回事?」
他聽周恩來講了事情經過後,皺眉道:
「怎麼能這樣!……這事交我去辦,恩來兄,請你讓大家耐心等候,稍安勿躁……」
那輛軍用吉普迅速掉頭疾馳而去,車後揚起一團團煙塵。
過了沒多久,那個官員回來了。還離得老遠他就從衣袋裡掏出一張紙來,向周恩來揮動著說:
「委員長的手令拿到了!」
有了蔣介石的放行手令,機場人員再不敢留難。這位官員與周恩來握別時,再次為剛才發生的事向周恩來表示歉意,他還憤憤不平地說:
「這是頑固分子在蓄意搗亂,想製造國共分裂!」
看到周恩來同他親如老友的樣子,旁人很難想到他倆曾是不共戴天的政敵。
這位國民黨官員,是蔣介石派出與中共進行談判的代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顧問事務處中將處長張沖。
周恩來曾經受到過張沖極大的傷害。
1932年2月中下旬,在上海的《時報》《新聞報》《時速新報》《申報》及國內其他城市的一些報紙上,同時刊登出了一則《伍豪等243人脫離共產黨啟事》。伍豪是周恩來此前在上海從事地下革命工作時的黨內化名。這一則啟事是怎麼回事?
原來,在1931年,在上海相繼發生了中共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忠發叛變的重大事件,這兩人叛變前都與周恩來長期在一起工作,甚至在一處起居。他們叛變後都出賣了周恩來。但國民黨特務和軍警根據情報前去搜捕周恩來時,都撲了空。惱羞成怒的反動派便想出了一條毒計,炮製了這樣一則啟事,妄圖達到誣衊周恩來、瓦解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革命力量的罪惡目的。
可笑的是,炮製者並不知道當時周恩來已經不在上海,而早已於上一年年底安全轉移到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這一陰謀自然不攻自破,成為笑柄。
炮製這個啟事的主謀者,正是當時的國民黨中央黨部調查科(中統特務組織的前身)情報股總幹事張沖。
周恩來對那則卑劣的啟事從未忘卻。數十年後,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進手術室前簽發的最後一份文件,就是有關這一啟事的說明材料。
然而,對於張沖這樣的宿敵,周恩來在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前提下,絲毫不再計較個人恩怨,而是一心一意同他講團結,講合作。
——周恩來說過,作為一個領導者,在團結人,結交朋友中,「必要時應忘記他所受的侮辱」。在他與張沖的交往中,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
在抗日戰爭中,張沖作為國民黨談判代表與周恩來長期交往,正如周恩來在張沖病逝後的悼念文章中所說,「往來何止二三百次,有時一日兩三見,有時且於一地共起居」「由公誼而增友誼」,彼此之間「推誠相見」,「相忍相重」。
受到周恩來的思想、作風、品格、才幹等多方面的影響,張沖的認識有了很大進步,昔日挖空心思破壞共產黨的中統(中央調查統計局)特務頭子,此時得到了周恩來這樣的評價:「從未染近日『調查統計』工作的習氣」。張沖不僅不再有特務習氣,而且為國共合作、團結抗日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在交往中,周恩來除了對張沖的一些錯誤觀點及時給予指正外,還特別注意用具體事實來糾正他的偏見。如《新華日報》在重慶的發行出售,屢遭特務的破壞干擾,周恩來開始向張沖提出這個問題時,張沖還認為是誇大了事實。周恩來並不因此對他進行指責,而是在發生此類事件時陪他去到現場,讓他親眼目睹特務毆打報童、撕毀報紙的事實真相。張沖見到這樣的情況後,總是十分氣憤,馬上採取制止措施,並向周恩來表示歉意。
皖南事變發生後,張沖看了《中央日報》關於事變的歪曲報導,非常不滿。當眾將報紙扔到地上,在辦公室里踱來踱去,許久不發一言。一次,他對周恩來誠懇地說,一朝中總有秦檜、岳飛,我們是忠,他們是奸,我們要顧大局,他們不顧大局。極力彌合國共關係。
由於《新華日報》在皖南事變後連續發表了周恩來揭露事實真相的題詞和社論、報導,國民黨頑固派更為忌恨,支使軍警、特務進行搗亂。
2月6日下午,《新華日報》工作人員三人將當天報紙用板車運往郵局郵寄,行至兩路口,國民黨頑固派又製造事端,由一個憲兵連出面,誣稱《新華日報》是「漢奸報紙」,將這一板車七大捆《新華日報》扣押,運至曾家岩市區憲兵隊第十九團第八連駐地。
周恩來晚上從紅岩嘴回到曾家岩後聞知此事,立即打電話給張沖,張沖馬上趕到現場,陪同周恩來一起與憲兵連交涉。
那時剛剛立春,嚴寒未退,在春寒料峭的風雨之夜,周恩來與張沖兩人一起在曾家岩第十二小學憲兵連駐地門前盤桓交涉達兩小時之久。直到發還報紙。事情解決後,張沖又送周恩來步行回到曾家岩50號「周公館」。隨後,周恩來又派秘書陳家康送張沖回家。陳家康在張沖病逝後所寫的悼念文章中記敘了這件事,並感慨道:「雖各有所事,但風雨同舟,究不能無患難相逢之感。」
這年8月張沖不幸病逝。11月9日,周恩來為配合張沖追悼會,指示《新華日報》出版悼念張沖逝世專頁,刊登張沖遺像和特約國民黨人、國民政府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賀耀組撰寫的《張淮南先生生平事略》,發表各方面的文章和悼詞。
周恩來還親自撰寫了2400多字的長文《悼張淮南先生》,作為《新華日報》的代論。文中說:「先生與我,並非無黨見者,惟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黨見,非私見私利可比,故無事不可談通,無問題不可解決。」「每當問題爭執之際,我輒以『敵人所欲者我不為,敵人所不欲者我為之』之義陳諸先生,先生亦常以此義相督責,故問題終得解決。」
他盛讚張沖為了國共合作「勞神焦思,力維大局,備極憔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中「傑出的一個」。
不知是不是回憶起了他倆在那春寒料峭的日子裡並肩於風雨之中的情景,周恩來為張沖所寫的輓聯是:「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
即使在國民黨內,許多人對於干特務這一行也是看不起的。而周恩來卻能如此不計前嫌,與一個有過宿仇的前特務頭子推誠相見,為民族大業相忍相重,這使不少國民黨人也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