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第一節課,中國學生的課堂表現有多Low
2024-10-04 06:20:01
作者: 趙剛著
我們的英語是不地道的,是「中國製造」的,我們憑藉英漢或漢英詞典引入腦海的單詞可能根本就經不起語境的考驗。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MBA的第一節室內課是David老師的Critical Thinking(思辨能力)。格拉斯哥大學商學院的教室座位呈半圓形排列,好像是在希臘聽歌劇一樣。David很儒雅地侃侃而談,遇到提問,他皺著眉頭,目不轉睛地盯著被提問的同學,使勁地吸收著全部信息。中國同學(大陸的、台灣的都有)也同樣使勁地聽著David的講述,他們也同樣皺眉、注目,有時還會相互低聲問幾句,或是相互補充一下筆記。
下半節課開始前,David身邊的講台上,便有七八個錄音筆同時啟動,好像是一場新聞發布會。輪到David提問時,教室里並沒有爭先恐後的場景,反而相當一部分中國同學率先低下了頭,拒絕這個關鍵時刻的眼神交流。而課下,大家便生龍活虎地借筆記、開小會、聽錄音,顯然,還是有聽不懂的地方。
按說,班裡的中國同學都已經通過了英語入學資格考核,但考試與聽課幾乎是兩碼事,一到聽課、發言、討論的時候,我們「四六級」的老底就暴露出來了,只知道亂點頭,頭腦中的英譯中和中譯英亂成一團,開始「不著四六」了。
英語幾乎是中國人永遠的痛。各種中外考試輔導的核心也仍然是如何應試,雅思、托福的高分到底有多大含金量呢?
也不能只說咱們中國人,我也看到同班的日本同學也把錄音筆放在老師面前了。而且,十年後,當我在日本推廣英國的研究生專業時發現,每個參會的英國大學展台上,是一定要配一個日語翻譯的。東亞區,除了香港外,都是「英語重災區」。
我們曾譏笑印度人古怪的、聽不懂的「大舌頭」英語,但實際上他們說的英語,英國人都聽得懂,而我們發音再清楚,卻經常得到對方遲疑、困惑的表情,總讓我們再說一遍或若干遍。可見我們的英語是不地道的,是「中國製造」的,我們憑藉英漢或漢英詞典引入腦海的單詞可能根本就經不起語境的考驗。
可教授們並不了解這些,即便了解,他們也不會打破常規,為中國人而放慢節奏。也就是說,我們得不到「定製」的服務。原因很簡單,這個國際化的環境裡,公平是最重要的。而越是公平,就越對我們不利。
教學上沒有什麼「優惠條件」,學習上的不利條件更多。在英式教育的環境中,一年的碩士,卻背負著其他國家和地區兩年的學習強度,也是我從未經歷過的。從英國的學制看,碩士階段大體分成三個學期:從9月開學到聖誕節前為第一學期,基本上是適應為主;從來年的1月上旬到復活節(在4月份)是第二學期,課程密度大,主課多,考試壓力大;從4月到9月是第三學期,除了剩餘課程外,畢業論文、實習等項目將在這個階段完成。
MBA的壓力尤其大。MBA學員的學歷背景很雜,有相當一部分是理工或文史出身的,經濟、財務、營銷都不是他們的專項,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有三年以上的全職工作經驗。而MBA所必修的課程,在所有商科專業中最多,作業量也很大。我們平均每三周要交一次論文式的作業,除了課本外,還要泛讀任課教師的推薦書目,再加上隨時可能發生的課上小組討論和即席發言,有時確實有些應接不暇。
理論上說,這一年沒有任何人在督促,完全是個人負責制,這是一種另類的自由:自我管理的自由。沒有老師和家人的要求或期盼,而從制度上決定了只有自己來決定努力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