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貝多芬
2024-10-04 06:13:20
作者: 美國《讀者文摘》編 ; 黃水乞譯
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鋼琴奏鳴曲三十二部、弦樂四重奏曲十七部。
在偉大作曲家羅伯特·舒曼[215]生命的最後歲月里,他為抑鬱症所困擾,醫生勸他去散步。他確實去散步——天天都走同一條路線。走到路德維格·范·貝多芬的塑像面前。
在某種意義上說,自貝多芬以來的每位作曲家都做過同樣的朝聖。當然,後來斗膽寫交響樂的每一個作曲者,都必須感謝這位維也納偉大的音樂設計師。這位設計師思考、勞動、搏鬥、流汗、創作、洗鍊、修正,然後再修正,建造起這麼宏偉的一座大廈。這座大廈庇護了所有的音樂,直到我們自己的時代。
貝多芬的第一交響樂於1800年上演時,他還不到三十歲,充滿抱負、熱情洋溢,帶著些許虛榮。他作為一個鋼琴演奏能手,試圖攻占維也納這座音樂城堡。他覺得自己身上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然而依然遵照慣例,創作歡快的室內樂,體面地穿著乾淨的花邊襯衫出現在大街上。他吸引著學生和來自最佳圈子的讚賞者。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可是不久,他開始出現令人驚恐的耳聾的跡象。起初,貝多芬嘗試掩蓋這一弱點。他開始迴避社交聚會。當再也隱瞞不住時——他才32歲——他退隱到海利根施塔特,靠近維也納的一個小郊區。不論對待歡樂還是絕望,他的反應總是極端的。如今,在一份他稱為「遺言」的長文件中,他傾訴出他的痛苦。
要我對人們說,「講大聲點,喊叫,因為我是個聾子」,這是不可能的。我怎能承認在我身上應該比在其他人身上更完美的這一官能上的疾病——我曾經擁有的最完美的官能上的疾病?當一個人站在我身邊,他聽到遠處的長笛聲而我什麼也聽不見,這多丟臉啊!這樣的事兒使我處於絕望的邊緣——再嚴重一點,我就會結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就在這時候,他創作了安詳、可愛的第二交響樂!說貝多芬的耳聾證明是音樂的福音,這是殘酷的,但很可能是確實的。放棄他作為鋼琴演奏能手的職業,傾聽的只是自己腦海里的聲音、與外部世界隔絕,他不斷地強化和深化他的音樂思想。可是,當轉向內部時,他的外部行為變得愈加對立了。他不讓任何人碰他的房間,結果,東西令人難以置信地雜亂無章、四處堆放。報紙撒在椅子上,墨水潑在鋼琴里,殘羹剩飯蓋在報紙下面。他太心不在焉了,以至於常常忘了吃飯——一旦靈感來了,他便走進飯館,坐下來沉思,忘了點飯菜,最後要求結帳。
他常常抱怨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識,沒有足夠的錢生活。實際上,他的名氣很大,也受到大大的尊敬,他的財務報酬也比他抱怨的豐厚得多。(他去世後,人們發現他書桌的秘密——抽屜里藏了一大筆錢。)
貝多芬拒絕換衣服——作為最後的一招,他的朋友常常夜裡偷偷進去,把他破舊的衣服拿走,留下新衣服。他脾氣暴躁,常會將一盤食物、肉汁及一切東西往侍者的臉上扔去。
1806年夏天,他在從前的庇護人利克諾斯基王子家做客時,王子要求他為宿營在城堡的一些拿破崙士兵演奏。貝多芬拒絕了。王子開玩笑地威脅要軟禁他。貝多芬大發雷霆,連夜走到最近的城鎮,從那兒乘坐馬車回維也納,一抵達他的公寓,便抓起利克諾斯基的半身雕塑像猛擲在地,將它摔得粉碎。
耳聾使他變得越來越多疑。他常常指控他朋友、出版商和劇場經理欺騙他。第二天,他又常常感到抱歉。與此同時,他將一個主要作品《大彌撒》答應給六家出版商,最後卻把它賣給第七家出版商。他試著把一首舊樂曲當作新樂曲搪塞給倫敦交響樂團。
他同時也可以是體貼、溫柔和文靜仁慈的:當他的朋友巴倫內斯·厄特曼失去一個孩子時,貝多芬前去拜訪她,什麼也沒說,卻在鋼琴旁坐下來,長時間地為她彈奏安慰的音樂。
他閱讀普盧塔克和莎士比亞的著作,可是他無法掌握乘法表。他對自由充滿著真誠的愛;1823年,英國進行關於奴隸制度的辯論時,他常常以最濃厚的興趣到英國議會聽演講。可是在家裡,他證明了自己是位絕對的暴君,尤其是關於他侄子卡爾的爭論。貝多芬痛恨他哥哥的遺孀,指控她道德敗壞,並設法從她手裡奪回孩子。在他45歲的年紀,這個對實際生活知之甚少的男人,成了這個孩子的監護人。此後,這一判例在較低和較高級法庭爭論了好多年。貝多芬愛得侄子透不過氣來,向侄子灌輸全部的道德格言,與此同時,卻忘記為這孩子提供有規律的三餐和冬衣。受叔父和母親之間爭鬥的折磨,這孩子最終自殺未遂,匿名消失在奧地利軍隊裡。
貝多芬也不信任自己的僕人,經常跟他們爭吵。他的一位朋友為我們呈現如下的描述:
曾經有一次吵架,擾亂了所有鄰居的安寧,兩個僕人都走了。在上了鎖的門後的客廳里,我們聽見大師在唱使徒信經曲中的賦格曲片段——高唱、號叫、跺腳。我們在門外對這場可怕的爭吵聽了好長時間之後,門開了,貝多芬很可能因驚恐而引起容貌變形。他站在我們面前,先是語無倫次,然後帶著明顯的克制,說道:「幹的好事,這些人!大家都逃走了,而我自從昨天中午到現在,什麼吃的都沒有!」
在貝多芬之前已經創作的所有數以百計的交響樂中,沒有一個交響樂在流行和感情興致上,可以和他寫的那九個交響樂相匹敵。為什麼?是什麼使這些交響樂顯得與眾不同?它們具有難以忘懷的旋律和曲調嗎?它們的博大精深,呈現給了我們必須洞悉的永遠不會完結的奧秘嗎?是的,但不是這樣的。是它們的配器法特別豐富多彩和引起美感嗎?並非特別如此。
依我看來,理由是這樣的:貝多芬去掉了海頓[216]和莫扎特保留住的音樂形式美的基礎,使之沉浸在生命旋渦中。他使音樂變得粗糙,直到它開始產生他所期望它產生的效果——表達問題、喚起情感、感動人和生氣勃勃的奮鬥。在他的交響樂里,他把每個人的悲痛和每個人的微笑都譜成曲。貝多芬使音樂「富有人情味」。這就是為什麼更多的人對貝多芬的交響樂,比任何其他的交響樂更能立即引起反響的緣故。
許多作曲家創作了優秀的交響樂,但貝多芬的交響樂依然自成一個級別——如同莎士比亞的戲劇一樣成為我們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這個並不牽強。像莎士比亞的戲劇一樣,貝多芬交響樂的範圍是包羅萬象的;像莎翁一樣,他可以是溫柔和憤怒的:可以是孩子般的單純,也可以是最成熟的智慧;像莎翁一樣,他掌握溫柔和嚴厲的相同技巧;像莎翁一樣,他擁有可愛的幽默感;像莎翁一樣,他熱愛大自然;像莎翁一樣,儘管有疑慮,但他相信生命的勝利。
雖然,他給我們的形象是一個沉思的、陰鬱的、耳聾的和孤獨的形象,但是這個形象並不完全真實。一位認識晚年歲月的貝多芬的人,將他形容成「一隻朝太陽看的鷹」。在其他時候,他可以是一隻藍天中盤旋的燕子,或者是一隻眨眼觀察世界的聰明的貓頭鷹。儘管他那無法預測的喜怒無常、他那可怕的席間舉止和外貌(他的外貌如此原始,以至於一個被帶去看望他的孩子認為他是魯濱遜·克魯索[217]),但貝多芬的朋友依然對他完全忠誠。
他最後的疾病因自己的疏忽和對醫療專業的無知而使病情加重。在一個月里他吞服了七十五瓶藥。他的床上虱子、跳蚤猖獗,生病期間他收到的最受歡迎的禮物是一盒除蟲粉。到了臨終他還想作曲,並計劃為第十交響樂整理現有的一些短曲子。他於1827年3月26日那個猛烈的雷雨天氣里去世,終年56歲。這就是這位著名的音樂天才。誰能說得清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喬治·馬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