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閱讀的藝術> 捨不得讀完的書

捨不得讀完的書

2024-10-04 06:05:59 作者: 聶震寧

  一位地處邊遠省份的文學界老朋友發來郵件,對拙文《慢閱讀與快生活》很贊同。他是極贊成慢閱讀的。他說他正在讀一部名著,「慢慢地讀,一天才讀三頁,有時夜深了也要讀幾行,而且,捨不得讀完」。他寫道。捨不得讀完!這是多麼富有張力的閱讀感覺。只有當我們感覺到一本書很好、很厚重、很優美、很豐富、很耐讀,或者說很合自己口味,很有「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感覺,才會產生這樣的閱讀感覺,才會放慢速度來閱讀、體會、咀嚼、思索、把玩,以至於一詠三嘆、流連忘返。

  這位朋友「捨不得讀完」的名著就是《羅蘭·巴爾特文集——中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作者是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與文化評論家羅蘭·巴爾特。書中解構了「中性」這一語法概念的23種正面和負面的表徵或「閃現」,並廣徵博引老子、古希臘哲人、盧梭、波德萊爾、托爾斯泰、本雅明、紀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從而揭示了非衝突性的「中性」對於西方習常觀念所具有的豐富意義。如此厚重複雜的書當然值得慢讀。同時,巴爾特的文筆又是那樣豐富有趣,一旦讀起來還真的會有「捨不得讀完」的感覺。

  用「捨不得讀完」作為關鍵詞上網搜索,竟然有大量「捨不得讀完」的讀者感言蹦出來。一位讀者說捨不得讀完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法國著名作家馬塞爾·帕尼奧爾寫的四本書,即《父親的榮耀》《母親的城堡》《秘密時光》《愛戀時光》。帕尼奧爾60歲後發表了這些總題為「童年回憶錄」的自傳體小說,以幽默逗趣的筆調敘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少年時光。這位讀者說,這套書「是那種令我捨不得讀完的書」。很多讀者都有一本乃至幾本捨不得讀完的書。網上有讀者舉例奧地利作家勞倫茲的《所羅門王的指環》,有讀者舉例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還有一位讀者說一直想讀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終於在半個月前千辛萬苦找到了,他表示要慢慢去品味。這位讀者說得好:「好書是要細細品味的。我讀好書,不喜歡一口氣讀完,我喜歡的是慢慢去品味,可能跟品茶有相似之處吧!」

  

  讓我感動的是一位讀者以詩抒情:「你是我捨不得讀完的書/留下這長長的年齡的頁碼/伴我熬過未來的空白/不想讀完你/我才有理由一輩子都當你的讀者/不想讀完你……」看得出來,這是一首以讀書比喻追求愛情的情詩。能把對書的痴迷媲美於對自己心愛的人的迷戀,足以讓我們體會到捨不得讀完一本好書的感覺是多麼纏綿而糾結。

  捨不得讀完的書,在大多數情形下,不會是明天就要活學活用、急用先學、立竿見影、一考定終身的書,不會是發財致富秘籍,不會是官場厚黑攻略。捨不得讀完的書,往往是我們個人摯愛的書,人書情未了的書,精神氣質契合的書。這樣的閱讀往往是非功利的。唯有不為功利的閱讀才會有如此高蹈而超然的閱讀心態,才會有「乘興而來,興盡而歸」的閱讀境界。有人在網上極而言之地說道:給我一杯喝不完的咖啡和一本看不完的書,我可以保持一個姿勢直到永遠。我相信這番話語完全出自一個以讀書為樂的讀者的真切感受。

  捨不得讀完的書也會是捨不得放下的書。我曾經在文章中介紹過死囚臨刑前捨不得放下書的故事。近來又讀到文學理論家葉舒憲講述的一個類似的故事,也頗受感動。葉舒憲當年在英國倫敦,有一天看到一個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顧初冬的寒冷,專心致志地捧讀一本書。看到此情此景,一種莫名的感動油然而生。他問乞丐看的是什麼書,原來是法國作家凡爾納的小說。他感嘆,溫飽都不能保證,卻照樣需要幻想中的「環遊地球」。我想,讀書解決精神溫飽,同樣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如蘇聯作家高爾基所強烈表達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

  我想,值得一個高尚的人撲上去的書,應當是那種富有思想性、正義感、同情心、藝術性,新意盎然、古意濃郁、妙趣橫生的高品質之作。什麼時候,我們社會的功利性閱讀減少得再少一些,而把閱讀高品質的作品當成全民閱讀的主要內容,看成為自己生活親切的一部分、生命寶貴的一部分、高雅享受的一部分、歲月靜好的一部分,人之所以為人的一部分,社會也就有可能成為比較和諧的社會、以人為本的社會。

  讀書讀到捨不得讀完,也許還關係到閱讀者的精神體驗問題。前不久觀看義大利大導演安東尼奧尼執導的著名影片《雲上的日子》,裡面有許多有意味的劇情和對白,其中一句台詞深深打動了我。劇中人說:「我們走得太快了,靈魂還沒有跟上來。」這句台詞脫胎於印第安人的一個傳說。傳統的印第安人認為,出遠門的時候,如果走得太快、走得太遠,自己的靈魂會跟不上。所以走一段路就要停一停,要等自己的靈魂趕上來。我以為這是一個蘊含著大哲理的寓言。我們的讀書何嘗不是如此?讀書也不能讀得太快,讀得太快,肯定會失去自己精神體驗的一些重要機會,也就是說,自己的靈魂會跟不上來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