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閱讀的藝術> 重倡中國傳統評點方法

重倡中國傳統評點方法

2024-10-04 06:05:08 作者: 聶震寧

  評點,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中一種特有的方法。這種在作家的作品中配以批評家簡短批評的方法,最早使用者當為唐代丹陽進士殷璠。此人生卒、字號不詳,他編選的一部唐代詩集《河嶽英靈集》頗受重視,影響久遠,詩集中對入選各家詩歌均配有簡括精闢的評點。雖然,該書的評點與後來成風於明代的評點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前者大體屬於對詩人創作藝術風格的鑑賞,後者則著力於對文學作品具體的闡釋批評,但是,《河嶽英靈集》這種作品配評點的體例實屬創舉,為後來諸多評點本詩文集的濫觴。作為一種成熟的批評方法,即把總批、眉批、夾批及圈點與作品結合起來,則是南宋時代的文學批評家們使之完善並熟練使用的。宋人呂祖謙評點《古文關鍵》,劉辰翁評點詩歌及小說《世說新語》,便是這一時期評點方法的代表作。

  評點方法至明代成風。這一方面與文學的世俗化和批評的繁榮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選家將此當成圖書商品的促銷手段有關。這一時期,最為美觀的評點本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的《史記》五色圈點本,該書對於「若者為全篇結構,若者為逐段精彩,若者為意度波瀾,若者為精神氣魄」,各有義例;影響最廣泛的則是以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評論家李贄(李卓吾)署名評點的《水滸傳》評點本,先後有兩部,一為萬曆三十八年容與堂刻一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為萬曆三十九年袁無涯刻一百二十回本《出像評點忠義水滸全傳》。當時人稱:「若無卓老揭出一段精神,則作者與讀者千古俱成夢境。」竟然將原作的成功與他的評點緊密聯繫起來。李贄不僅是評點方法的實踐者,還是這一方法的理論倡導者。他於《忠義水滸全書發凡》中指出:「書尚評點,以能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得,則如著毛點睛,畢露神采;失,則如批頰塗面,污辱本來,非可苟而已也。今於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字一句之精神,無不拈出,使人知此為稗家史筆,有關於世道,有益於文章,與向來坊刻,迥乎不同。如按曲譜而中節,針銅人而中穴,筆頭有舌有眼,使人可見可聞,斯評點最貴者耳。」不僅闡明了評點與創作、欣賞的關係,還分析了評點的得失,強調了評點的嚴肅性。

  《亞瑟王傳奇》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時至清代,產生了《水滸傳》金聖歎評本、《西廂記》金聖歎評本、《金瓶梅》張竹坡評本、《三國演義》毛宗崗評本和《石頭記》(《紅樓夢》)脂硯齋評本等一大批影響較大的評點本。其中尤以金聖歎對《水滸傳》的評點為成就最高者。他的評點很注重作品思想內涵的闡發,機智敏感,左右逢源,借題發揮,議論政事,其社會觀和人生觀灼然可見。精彩之處更在於他對作品藝術性的感悟和分析,對作家之「文心」、作品之「神理」努力探索。在我國古代小說創作方法上,他第一次明確指出小說成功之處在於人物性格的塑造,而塑造性格成功的關鍵是揭示人物獨特的個性,「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告訴讀者要善於辨析同類性格的人的同中之異,以及一人性格的多面性、複雜性和統一性。在小說的結構、情節、細節、語言,以及作家創作途徑等方面,他都在評點中充分涉及。在所有古代評點家中,金聖歎評點時所顯示的感悟天分和分析能力、理論深度及理論的系統性,都是出類拔萃的。可以說,從金聖歎的評點,我們較充分地看到了評點方法最為成功的範例。這裡有靈活自如的批評,這裡有箴言警句式的見解,這裡有以意逆志的探幽,那無所不在的妙悟,那細大不捐的推敲,那與作品相映生輝的結合,等等,等等,以及作為這一切的基礎的細讀,都是其他批評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在學術領域裡,當一種方法的諸多長處為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時,當這種方法既不是宗教而又能成為傳統時,我們可以說,這種方法一定具有某種程度的解釋事物、影響事物的能力,同時便具有了存在的理由。

  考察傳統評點方法,我以為,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大性格特色。特色之一便是強調對事物所具有的感應性。對天——宇宙過程有天人感應,對事物有物化之境,這是感應說的極端的描述。具體到認識理解事物,十分強調人對事物的感悟,強調情與悟的統一,「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偏重於感性、情感、想像、具象,主張對物而感,由感而悟,由悟而覺,這種思維方式當可稱為形象思維,這樣性格的文化乃屬於主情文化。這當然也是接近事物本體的途徑之一。評點方法正是要求批評家充分地在作品中隨感而應,做流動體驗而非靜止的抽象思辨,這種感應和體驗與事物(作品)保持了相當穩定的聯繫。特色之二則是偏重實用理性。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四大實用文化,即兵、農、醫、藝,但重視的是它們的實際操作,而不是完整理論體系的建立。學入術中,學術不分,且重術輕學,一旦論學說理推演,必定論到神乎其神,詭秘不可理論,於實際無甚大補。譬如,中國古代兵書成熟,成熟的是戰法,而非戰爭理論;中國古代醫書沿用至今,但醫學理論玄虛而不可捉摸;中國農事精細,農業理論卻不脫「諸葛神算」之類。那麼,文學藝術的理論基本上屬於對具體作品的鑑賞,偶有程度有限的理論升華,大都也還是文章作法、創作方法之類,講求的仍是實用。評點方法與實際作品最為緊密相連,所評所點正好有利於創作者具體地總結創作的經驗,便於創作者實際的借鑑和操作,非常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實用理性的特色。

  考察傳統評點方法,我以為,它顯然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之上。中國的古代哲學,在認識論上,傾向於直覺主義,推崇格物致知的嚴謹精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首先強調的是儒家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認為通過性——內心感覺即可認知世界的本原、本體和規律,認為人能獲得不慮而知的良知,不學而能的良能,而且這種良知和良能,是普遍存在的,人人都有的,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便是直覺主義。傳統評點方法對文學作品所採取的批評,便具有很大程度的直覺主義。它追求對作品意義的總體感覺而不是邏輯推斷,追求字裡行間的突然把握,而不是科學式的條分縷析,通常以喻釋義,取譬說理,惚兮恍兮,驚奇頓悟。中國古代哲學認識論中的直覺主義並不等同於認識過程中的籠統粗疏,古代哲人們同時也十分推崇嚴謹的格物致知。格物,指就物而窮其理,從具體事物中去獲得知識。朱熹認為格物上自無極、太極,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蟲,都有理,都要去格,一事不窮,便闕了一事的道理,一物不格,便闕了一物的道理。傳統評點方法正是典型的格文學作品之物,致作品內容及文學創作、原理方法、作家意圖之知,一字一句一段一回一人一事一言一行無不在批評家所「格」之下,以此來達到對具體作品各種因素的全面把握。如果說直覺是古人認識事物的一種哲學方法,那麼格物致知則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精神,它們在傳統評點方法中都得到了顯明的體現。

  最具有文學本體意義因而最為重要的是,傳統評點方法體現了中國文學的重要特點,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的興趣和方法。

  中國文學具有鮮明的重寫意的特點。按照將藝術分為表現和再現兩大類型的分類方法,中國文學主要傾向於表現,表達作家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並且為了這種表達,常常將現實表象的固有常態拆碎,按照表達的需要重組。因而主張形神兼備以神為要,主張虛實結合而尤尚空靈,以精練求深廣,於一瞬求永恆,努力創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言有盡而意無窮乃至「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這樣的文學作品,「極數十年之力,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覽而盡,可乎?」當然不可。「涵泳工夫興味長」,「莫將言語壞天長」,需要「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獲取「希聲」之「大音」,「無形」之「大象」,獲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同時,還要將金聖歎所說的「書中所有得意處,不得意處,轉筆處,難轉筆處,趁水生波處,翻空出奇處,不得不補處,不得不省處,順添在後處,倒插在前處,無數方法,無數筋節」一一理解指出。評點方法細讀細研作品,當然就比較易於達到「深觀其意」的要求。

  中國文學的重寫意的特點,不僅表現在創作上,同時還體現在古代的文學批評甚至文學理論上。理論上的「氣」「風骨」「韻味」「神」之類概念,頗為多義,不便於詮釋,因而需要意會;批評時所謂「雋永」「清麗」「雄渾」「沉鬱」之類的判語,微妙而近玄虛,還是需要意會。意會之後的表達,通常採取擬象取譬之法,從具象到具象,那麼,理解時還是不能不靠意會。因此,中國古代文論中到處可以看見意會而來的觀點,文學批評中更是到處碰上批評家感受式的文字,理論和批評大體是由鑑賞始,以鑑賞終,鑑賞貫穿全過程。傳統評點方法於作品中逐字逐句逐段逐回鑑賞,鑑賞中提出法則,鑑賞中闡釋意義,鑑賞中表達感情,甚至還可以在鑑賞中來點意識流,上掛下聯,心騖八極,神遊四方,尤其體現了中國文學重寫意的審美的興趣和方法。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我感到有點奇怪的是,為什麼傳統評點方法竟然在現代文學裡消失,而且消失得非常突然。原因複雜多樣,需要請有關文學史專家立一個專題來研究。在此我斗膽猜度,20世紀初西風東漸,正值國人因新奇而趨鶩於西方式抽象思維方法的時候,傳統評點方法在中國歷史的「百慕達三角」時期神秘失蹤,或許一定程度上是民族虛無主義的結果?不得而知。時至今日,中華學子日趨成熟,心有定數,大體看到了民族虛無主義的不足,在此不論。事實上,西方式的文學批評建立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之上,歸納演繹固然長人見識,接近於現代科學;而中國傳統評點方法建立在具象思維的基礎之上,直覺體會,以意逆志,追求頓悟,卻也十分啟人心智,接近於文學本體。西方式的文學批評慣於從作品中提出問題,然後拋開作品,抽象出世界的大小道理,做自己的千古文章,文章可能深刻完整,但不一定與原來的作品緊密相關;而中國傳統評點方法緊扣本文,從作品中來,到作品中去,為作品作闡釋,作褒貶,作升華,批評未必完整深刻,但肯定與作品緊密相連。西方式的文學批評可以吸引文學以外的學者從各自專業的角度對作品的各種內涵進行批評,可能豐富深致,但也可能抓住一點而不及文學;中國傳統評點方法則非文學中人不可,因為它十分具體,局外之人在作品的通幽曲徑前必定茫茫然手足失措。這麼說絲毫沒有揚此抑彼的意思。人類認識解釋世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非墨即楊實在是畫地為牢,自我窒息。如果確係西學的影響才導致了傳統評點方法的消失,那麼我們只是想說,西學的影響固然很好,西式批評方法完全可以請進中國,而中國的傳統評點方法卻也可以沿用並使之完善,兩者完全可以各行其是。豈有非此即彼之理!

  當然,提出在現代文學批評中使用傳統的批評方法,人們有理由要求這一方法能得到現代文學批評理論的支持。我也曾粗淺地做過這類考察。可以認為,中國傳統評點方法與現代盛行的新批評派在原則上甚至方法主張上十分相似。新批評派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研究本文,要求把作品作為客觀存在來研究,解讀作品時強調忽然的、偶然的感知,認為這樣的批評是合理的「無深度概念」。這個流派的創始人、英國的瑞查茲主張字義分析和細讀法,認為應當對作品逐字進行分析。詩人艾略特也持新批評派的觀點,認為「批評的任務就是對作品的文字進行分析,探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和隱秘關係」。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的以朱自清、李健吾等人為代表的中國現代解詩學,也主張對作品從宏觀的把握進入微觀的分析,認為理解是欣賞的前提,闡釋是批評的基礎,意象之間的組織是主要的切入口,批評家把推論和依據之間的距離縮得儘可能地短。這些原則和方法與傳統評點方法真可謂所見略同。通過這樣的比較考察,我們可以認識到傳統評點方法所具有的合理內核和世界性意義。當然,我們的傳統評點方法還具有更為靈活自由的形式,這種形式在世界文學批評中是獨具其美的,令人賞心悅目,有可愛之感,有生動之感,有機智之感,有親切之感,是別的論著式的批評所無法替代的。

  《神曲》插圖|[法]古斯塔夫·多雷 繪

  闡述了中國傳統評點方法的諸種意義,也就闡明了再倡中國傳統評點方法的理由。如果我們揚棄傳統評點方法中的一些弱點和弊病,諸如缺乏全局觀念,缺乏完整的參照系,以及穿鑿附會、耽於訓詁、誇大感覺、故弄玄虛,等等,那麼傳統評點方法獲得歷史上的再度輝煌,將是完全可能的。我甚至有一個強烈的希望,希望將來能在世界文學批評格局中,人們承認有一種流派,它的名稱便是「中國評點派」,它的原則、手法及形式都明顯區別於其他流派,它將在世界範圍內被批評家們廣泛使用。

  作為重新提倡中國傳統評點方法的實踐,我們設計了一套《古典文學名著評點系列》,約請今人評點古典文學名著。這一設計得到了許多當代著名作家的熱情支持,他們欣然應允所請,相繼對《紅樓夢》《三國演義》《三言精華》等古典名著展開評點,一時傳為佳話。國家新聞出版署遂將此系列列為「八五」期間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經過評點者、古本校注者和編輯者三年多的苦心經營,圖書即從1994年起陸續面世。中國傳統評點方法消失於20世紀初,終於在20世紀末重現風采。看當代著名作家們對古典文學名著的評點,仿佛舊雨重逢,其實已是新桃新符。他們對社會多有真知,於人生深有歷練,在文學是圓熟通透,自成一家,對古典文學名著見解獨到,充滿現代智慧,所評所點,堪稱古典文學名著的現代讀法,相信會在國內外文學界、學術界產生良好影響。倘若由於這一影響,使得中國傳統評點方法得到再倡,從而在文學批評界得以廣泛應用,形成一代風氣,引起讀者興趣,豐富文學智慧,壯大民族精神,那麼作為首倡此事的出版社,無論在這一出版業務中賠賺如何,都將會引以為快樂之事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