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審美心理學的哲學原理
2024-10-04 06:03:08
作者: 鄧曉芒;易中天
在藝術發生學中,通過實踐和生產勞動的觀點,我們已經打開了人的感性的心理學這本巨大的書卷。然而,要真正從頭至尾認真地研讀這本大書,領會其中的奧秘,則不但需要理解力,而且需要勇氣。如果說,我們曾經大力強調「美學即人學」,並實際上從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學說來進入我們的美學探討的話,那麼現在,我們已進入到了這樣一個領域,在這裡,「人學即美學」。「人」不是一個可以隨口說說的字眼,人的精神也絕不像一架組合精密的機器,可以將其各部分大卸八塊,檢查它到底丟失了哪一個零件;一談到人和人的心理,我們就必須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那樣,將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進去,去體驗,去回憶,去感受。無數的往事湧來,攪動著哲學的平靜,人世中悲歡離合的浪濤向人們展示了人類心靈的深淵。這是一個創造的領域,一個需要人生閱歷並呈現著生命本身的動人光輝的領域,它可以想像為哲學的心靈在生活的大海上所作的一次航行冒險。
此外,就理解方面來說,審美心理學也不僅僅是一個普通心理學問題、實驗心理學問題,乃至作為一般社會學分支的社會心理學問題。它是一個意識形態學和精神現象學問題,它必須上升到人的哲學(哲學人類學)才能為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在這方面,它與藝術發生學是一脈相承的,這兩者所依據的是同一個哲學原理,即從人的實踐、勞動中引出人的自由本質。
如前所述,首先,我們已經肯定了人的本質在於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其次,我們又推導出,人的在一定程度上擁有獨立自主性的精神世界,包括藝術和審美的世界,它正是物質生產勞動的精神方面的升華,是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而歷史地形成起來、分化出來的。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作為一種獨立的精神生產活動的藝術和審美活動,與物質生產勞動具有某種共同性,它們都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統一,都是一種實踐活動;但另一方面,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又具有截然不同的特點,也就是說,藝術生產(和審美)中的主客觀統一已經不像在物質生產中那樣,必須使主觀最終統一於客觀,而是相反,客觀必須要統一於主觀了。對於這種「逆轉」現象的研究,除了從現實歷史的藝術發生學上探討其成因(如我們上一節所論述的)之外,對意識本身的精神本質作一種現象學上的考察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工作。
的確,如果人類意識的形成作為一種精神現象不是本質上就包含著使客觀統一於主觀的傾向,那麼它在獨立出來之後也不可能具有這樣一種特點。意識作為意識,有它自身最內在最根本的結構,這種結構使人的心理區別於動物的心理,使人在行為上也體現出能動性、實踐性,使人的實踐一開始(哪怕是最原始的物質生產)就具有使客觀統一於主觀的方面或因素。這個結構就是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的同格結構,它導致對象意識同一於自我意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