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沉默的星空:古希臘客觀美學
2024-10-04 06:00:39
作者: 鄧曉芒;易中天
對於人類來說,那高遠壯麗的天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沉默的舞台,它向人演示著晝與夜、朝和暮,並從那裡降下陽光和雨露。它秩序井然而又默默無聲地安排著天體的永遠重複的節目,使喧擾繁忙的人世間如過眼煙雲一般轉瞬即逝。孔子曾慨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7]赫拉克利特也說:「那位在德爾斐發神讖的大神不說話,也不掩飾,只是暗示。」[178]沉默是宇宙間最高的神秘,也是人類最原始的宇宙意識:萬物是沉默的,只有人才有語言[179]。
同樣無可置疑的是,自有人類以來,人也就在試圖和宇宙、和自然界「對話」;或者說,人正是在與自然的「對話」中產生出來的,他們想像宇宙萬物都有意志、有情感,也有自己的「習慣」(規律),它通過隱喻、暗示的方式向人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原始巫術的產生就是這種擬人化自然觀的最初表現。人用種種他自己可以理解的手段去打動天,討好天,利用天,在對天的「脾氣」長期的窺測和捉摸中,他居然也揣摩到自然的某些規律性,這就是人類科學思想最早的萌芽。
然而,在這同一個沉默的星空之下,古代中國人和希臘人在踏入文明的門檻之後,卻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態度。古代中國人把社會的人的規範歸到自然界身上去,希臘人卻把天的自然屬性賦予了人。因此,如果說中國人眼裡的「天」含有某種倫理道德意味的話,那麼希臘人眼裡的人則是自然界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泰勒斯似乎就已經承認「靈魂是作為組成部分存在於全宇宙中的」[180],阿那克西美尼則說:「正如我們的靈魂是空氣,並且是通過靈魂使我們結成一體一樣,噓氣和空氣也包圍著整個世界。」[181]雖然中國古代也有莊子的「齊物論」,王充等人的「氣一元論」[182],但通常都並未導致如同西方的萬物有靈論或泛靈論這樣的傳統觀點。在中國人眼裡,天人雖可能「合一」,但只是冥冥中情感上的相應,對於天和人的本體究竟是由什麼構成、如何構成,他們並無理論興趣。相反,希臘人想像自己與天地萬物有精神上的相通,是由於有物質構成上的齊一。他們充滿信心去認識整個世界總體,去尋找支配萬物的那個最終本原。古希臘早期的唯物主義者都是些泛靈論者,除承認靈魂滲透於萬物之外,還把愛、恨、心靈當作推動萬物的動力。這種泛靈論一直到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那裡才真正被排除掉,那時希臘人已轉向了人自身及其倫理的世界,將對於外部自然界的認識沉澱為思維結構中較低的層次了。然而,泛靈論促使希臘人面對自然界產生出最初的認識衝動卻是一個事實,它在兩千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再次向西方人打開了一個美麗誘人的世界,促使人們投身於親切的大自然,崇拜它,描繪它,理解它,聽它的話。
泛靈論作為希臘早期哲學的思想背景,是希臘神話中神人同形同性的殘餘,它使希臘科學精神在最初發展的一段時間中保持了與感性世界的密切聯繫,不因唯智主義的抽象而捨棄掉現象世界的無限豐富多彩,也不因概念本身的僵化而陷入形上學的桎梏。這種情況到了畢達哥拉斯這裡,便開始有了某種微妙的變化。正是這種變化,導致了古希臘第一個真正的美學觀點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