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的本質
2024-10-04 05:59:14
作者: 鄧曉芒
歷史既需要繼承傳統,又需要突破傳統。這一矛盾就是人本身的矛盾,也是自由本身的矛盾。
百歲壽星劉緒貽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在武漢大學,我與劉先生雖不在一個系,又是晚輩,但多年來亦常有來往,並拜讀過先生一些文章,深為先生對當代社會敏銳深邃的歷史眼光而嘆服,且結合自己平時的思考,從中悟出一點道理來。值此先生百歲華誕之際,我想將自己所思考的道理整理出來,作為向劉先生的一份感謝和祝賀。
話題源自這樣一個問題,即何謂歷史?在常人的眼中,歷史學家都是研究故紙堆的,過去了的事情,你研究得再好,也是「事後諸葛亮」,無補於當今現實。所以歷史往往被人們視為史料的堆積,記憶的碎片,雖然有助於人們獲得某種歷史的「教訓」,其實卻很少有人吸取這種教訓,因為人人知道歷史是不可重複的,再多的教訓也擋不住現實利益的誘惑和「再試一次」的渴望。在這種理解之下,以往的歷史毫無意義,或者頂多有點修辭學上的意義,為了說明今天的某事,而拿歷史上的某事來比附,來說事,這就是「影射史學」。於是歷史成了一個「任人打扮的女孩子」,你想要怎麼說她就怎麼說她,她永遠不會說話和提出抗議。因為歷史基本上被看作「死人的王國」,死人是不會說話的。但我認為,這隻是一種通俗的、表面化的觀點,隨著人類歷史自我意識的發展,這種觀點越來越不能令人滿意了。自從近代以來,許多歷史學家和哲學家都對此提出了質疑,有的還提出了新的解釋,這種解釋正在向歷史的內在本質深入,並啟發今天的人們把歷史理解為自己的存在方式。那麼,我們今天就有必要重新來問這個問題:何謂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