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音樂,聽得見的文學
2024-10-04 05:05:10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法國歌劇
法國歌劇分為喜歌劇、大歌劇、輕歌劇和抒情歌劇四個類型。在18世紀到19世紀,拿破崙專政期間,歌劇是法國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
喜歌劇是說白和歌唱方式相結合的產物,是最早起源於民間廟會的一種藝術形式。在16世紀的時候,人們曾觀看用流行歌曲曲調演繹的滑稽戲,後來就發展成了喜歌劇。喜歌劇結合了喜劇和鬧劇因素,內容通常具有諷刺性,不過,到了19世紀,喜歌劇中的滑稽因素大大減少,從體裁上來說,風格嚴肅,氣勢非凡,與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更加貼切。
《兩天》又名《挑水夫》,是凱魯比尼具有代表性的喜歌劇作品。凱魯比尼是巴黎音樂學院的院長,他一生創作了大量歌劇,其中有12部是為巴黎創作的,《兩天》是其一。該劇描寫了挑水夫米舒爾碰到正在躲避首相馬扎然追捕的政治要犯阿爾瑪伯爵。阿爾瑪伯爵曾經救過米舒爾的命,為回報恩人,米舒爾將阿爾瑪藏在一個很大的蓄水槽中。危難之際,阿爾瑪被赦免的消息傳來,尾聲的大合唱表達了人們的歡樂。這種劇情被稱為「拯救歌劇」。梅雨爾的《出征歌》、斯朋蒂尼的《女貞》等都屬於「拯救歌劇」。
這種類型的喜歌劇是革命時代的結晶,它隨著革命的到來而來,也隨著革命的消沉而消亡。
大歌劇最初指的是巴黎劇院上演的歌劇,後來代表風格華麗壯觀的大型歌劇。大歌劇在19世紀20年代的時候,主要聽眾為財力雄厚的中產階級,為了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作曲家們創作出這樣一種新的體裁。大歌劇不用說白,多用重唱、獨唱、合唱,管弦樂與芭蕾舞等結合在一起,既注重舞台效果,又追求音樂的輝煌。
《波爾蒂契的啞女》是奧柏創作的大歌劇,是大歌劇中最負盛名的作品。該劇描述了西班牙統治那不勒斯,當地人民奮起反抗的故事。劇中加入了大量芭蕾和管弦樂,場面宏偉,樂曲生動。
輕歌劇多取材於日常生活,是一種娛樂性較強的歌劇體裁。輕歌劇短小精悍,以獨幕為主,多表達諷刺意義。輕歌劇延續了喜歌劇的說白傳統,並加入獨唱、重唱、合唱、舞蹈等多種形式,還融合了當時流行的音樂曲調。
雅克·奧芬巴赫是德國猶太教堂樂師的兒子,後來隨家人移居巴黎,他是輕歌劇體裁的重要奠基人。奧芬巴赫在開設輕歌劇院的三年間共創作了30多部獨幕輕歌劇,其中《地獄中的奧菲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奧菲歐用音樂感動了地獄神靈,最終帶回愛妻優麗狄。但是最後,優麗狄留在地獄當酒神女祭司,奧菲歐回到人間與牧羊女談情說愛,譏諷與嘲笑了社會腐敗現象。
抒情歌劇是由喜歌劇演變而來的,但是篇幅不及喜歌劇長,也不像大歌劇那樣宏偉華麗。它多取材於文學名著,風格恰到好處,既避免了大歌劇的浮華,也摒棄了輕歌劇的膚淺。抒情歌劇最大的特點就是情感真摯淳樸,只是單純地用音樂表達情感。
抒情歌劇代表作曲家有古諾、聖·桑和馬斯涅,其中古諾是比較重要的一位。古諾一生創作了12部抒情歌劇,《浮士德》是最重要的一部。該劇取材於歌德的《浮士德》,古諾通過音樂,把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描繪得淋漓盡致,如浮士德的矛盾、瑪格麗特的淳樸、梅菲斯特的陰險和西貝爾的痴情都通過重唱、獨唱或合唱的形式展現出來。
德國歌劇
在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德國作曲家們的民族意識逐漸增強,他們為了對抗義大利正歌劇在德國宮廷占有的領導地位,迫切希望創作出更通俗易懂,具有民族化特色的歌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開始效仿本國歌唱劇,在音樂上不用宣敘調,直接採用德語對白;在情節上注重祖國自然風光和民族傳奇故事。這一時期著名的歌劇代表作曲家有韋伯、華格納等。
韋伯於1786年出生於德國奧伊廷城,自幼受音樂薰陶,曾跟隨約瑟夫·海頓的弟弟M.海頓學習作曲,14歲已經寫了不少作品,包括《森林少女》《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等。韋伯所處的正是德國民族意識覺醒的年代,拿破崙的戰爭激起德國人民的愛國熱情,韋伯就從愛國詩人克爾納的詩集《琴與劍》中找到靈感,譜寫出愛國主義樂章。
韋伯在音樂領域可以用多才多藝來形容,他不僅能創作歌劇、鋼琴曲,還兼指揮、演奏、音樂評論等多種才能於一身。他的論著處處反映出他的思想理念——把藝術看成一個整體,因此他也是一個「綜合藝術」的作曲家。韋伯為新浪漫主義音樂開闢了道路,他的創作富於幻想,追求民族精神和民間趣味,作品中富有的戲劇化構思和變化多端的手法,為浪漫主義音樂開闢了新的道路。
韋伯一共創作了10部歌劇,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自由射手》。這部歌劇散發出從未有過的浪漫主義氣息和民族風味,取材於德國民間傳說:獵人馬克斯想娶林務官的女兒阿加特為妻,但是他必須在射擊比賽中獲勝。馬克斯第一天在比賽中失敗了,他消極絕望,把靈魂賣給了魔鬼的獵人卡斯帕爾到狼谷煉製魔彈。第二天,馬克斯繼續比賽,在神靈的幫助下獲得勝利,而魔鬼的獵人卡斯帕爾也受到應有的懲罰。歌劇表達了人們為追求愛情與幸福,往往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而善良的人終會戰勝黑暗,獲得光明。歌劇摒棄了義大利和法國歌劇豪華壯麗的舞台效果,追求一種天然簡單的生活場景,其中的山林景象和生活風俗都帶有德國民間特色,讓德國聽眾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
華格納出生於德國的萊比錫,18歲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後來到維爾茨堡任合唱指揮,他創作了很多交響樂和歌劇作品,最終成為橫跨19世紀的音樂巨人。
從1832年開始,華格納就投入到歌劇創作中,《仙女》是他完成的第一部歌劇作品。儘管這部作品當時沒能成功搬上戲劇舞台,但華格納的歌劇創作靈感不斷湧現,創作出《禁戀》《黎恩濟》乃至其他很多部作品。
《黎恩濟》是華格納歌劇作品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部。華格納希望這部歌劇能登上巴黎劇院的舞台,因此按照義大利歌劇的模式來創作,賦予它強烈而絢爛的舞台效果。這部歌劇講述的是14世紀中葉,羅馬護民官黎恩濟為使羅馬恢復自由,帶領民眾反抗貴族,但是不幸的是,黎恩濟的妹妹與一名貴族男子戀愛,黎恩濟也被當作反叛對象被民眾殺害。在這部歌劇作品中,音樂效果強烈,旋律巧妙新穎,情節富於變化,合奏也優美動聽,但唯一不足的就是內容過長,容易讓觀眾產生疲憊感。
《黎恩濟》沒能在巴黎上演,但好在德勒斯登宮廷劇院給了華格納機會,《黎恩濟》演出6個小時之後,華格納收穫了無數讚賞與好評,成為觀眾心目中的新一代音樂才子。
1848年,華格納創作完成《羅恩格林》。這是一部反映騎士精神的歌劇,代表了華格納為創作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畫上句號。本來,華格納準備把《羅恩格林》再次搬上德勒斯登的舞台,但是當時歐洲爆發革命,華格納參與了德勒斯登起義,結果革命失敗,華格納遭到通緝,一直在外逃亡,只好把樂譜寄給李斯特。李斯特看完樂譜後非常震驚,在他的幫助下,《羅恩格林》得以在德國魏瑪演出,並取得巨大成功。
義大利歌劇
提到義大利歌劇,不得不提的是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喬阿基諾·羅西尼、朱塞佩·威爾第和賈科莫·普契尼等。
羅西尼生於1792年,從小受父母影響,學過小號、羽管鍵琴,還經常在公開場合演唱。因其歌聲美妙,被人們成為「皮薩羅的天鵝」。羅西尼曾在博洛尼亞音樂學院學習大提琴和對位寫作,他在13年的時間內共創作出34部歌劇,速度之快,數量之多,令人震驚。
《塞維亞理髮師》是羅西尼創作的喜歌劇,是其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為展現人物氣質和性格特徵,劇中優美的旋律貫穿始終。在第一幕中,羅西尼為羅西娜譜寫了詠嘆調,羅西娜用花腔演唱,把其天真活潑的性格表現得極其到位,最後以一曲熱鬧的重唱結束。第二幕中,羅西娜唱起了華麗端莊的詠嘆調「一顆燃燒著愛情的心,會衝破任何障礙」,向愛人表達自己的痴心不改。阿爾瑪維瓦沉醉在她的歌聲里,時不時地也唱一兩句。最後,全劇在場上全員快樂的大合唱聲中結束。費加羅的唱段「給城裡的忙人讓路」是義大利喜歌劇中急口令式歌唱的傑出典範。
威爾第也是德國歌劇史上舉足輕重的作曲家。威爾第早期創作歌劇的時候,多以曲折離奇的歷史故事和強烈的情感傾訴為主,有時含有血腥暴力場面,如《納布科》描繪的巴比倫王率軍親征,宮廷內部鬥爭不斷升級,謀權篡位,希伯來人被囚禁等一系列場面,都是強烈情感的暴力反應。《阿蒂拉》描寫了入侵者阿蒂拉被保衛祖國的義大利婦女刺死的故事;《列尼亞諾之戰》中節奏律動強烈,合唱氣勢恢宏,展現了倫巴第人擊潰羅馬侵略者的戰鬥力。威爾第早期寫的歌劇還有《奧伯托》《倫巴第人》《歐那尼》和《麥克白》等。
到了中期,威爾第的創作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改變,他早期的歌劇注重歷史人物的內心情感,中期則更重視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物的情感表達,這一類型的歌劇有《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等。此外,威爾第還比較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與內心活動的揭露。
威爾第晚期只創作了兩部歌劇,一部是《法爾斯塔夫》,另一部是《奧瑟羅》。《奧瑟羅》是一部悲情歌劇,它濃縮了莎士比亞戲劇精華,情感力量絲毫沒有弱化。這部作品包含重唱、合唱、大合唱和詠嘆調,幕與幕之間有過渡和連接,使戲劇呈連續發展狀態。威爾第對劇中人物進行了細緻而深入的刻畫,奧瑟羅有英雄氣概,苔絲狄蒙娜唱《聖母頌》抒發情懷,伊阿古邪惡冷酷的性格用半音性蜿蜒曲折的旋律帶出,整部作品中管弦樂與人聲的融合達到義大利歌劇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普契尼也是義大利歌劇史上比較著名的作曲家,他對台本的重視度很高,只要台本優秀,能激發想像力,他就能創作出與之匹配的歌劇。儘管他的歌劇屬於浪漫主義,卻包含了真實主義的元素在裡邊,因為他常熱衷於刻畫小人物的不幸與貧窮,並追求緊張強烈的情節和效果。普契尼的歌劇作品有《托斯卡》《維利》《吉賽爾》《鄉村騎士》《蝴蝶夫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