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外音樂史> 說得比唱得還好聽

說得比唱得還好聽

2024-10-04 05:03:1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宋元時期的說唱音樂

  

  宋元時期是我國說唱音樂發展的繁榮時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說唱音樂,重要的有鼓子詞、貨郎兒、陶真、唱賺、諸宮調幾種。

  鼓子詞是一種反覆演唱同一個詞調,每段都有對白敘述故事的說唱形式。因為最開始是用鼓做伴奏樂器,故名鼓子詞。現存的鼓子詞多為歷代知識分子的抒情之作,如歐陽修的《採桑子》、趙令畤的《商調蝶戀花》,宋元話本《刎頸鴛鴦會》也被認為是鼓子詞。

  貨郎兒是一種建立在「叫聲」基礎上的說唱音樂。在宋元時期,有一種被稱為貨郎兒,往來於街頭販賣日用品的商販,敲著鑼或搖蛇皮鼓,唱著貨物的名稱,這種腔調就被稱為「貨郎兒」。

  隨著時間的推移,「貨郎兒」逐漸發展成「轉調貨郎兒」,極大地開拓了音樂變化的可能性,「九轉貨郎兒」是一種非常高的藝術形式,到元代已經能以一種獨立的音樂出現,深受老百姓歡迎。

  諸宮調是宋代的一種由宮調各不相同的多種曲牌連接起來演唱的大型說唱音樂,主要體現了宮調的多樣性,在南宋、金、元逐漸發展盛行。諸宮調的曲調多種多樣,擁有宏大的體制,其伴奏樂器主要由鼓、板、笛,到後來還有了弦索伴奏。流傳下來的諸宮調作品並不多,要數金章宗時期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最為完整。其中列舉了宮調14個,連變體在內,加上151個基本曲調,一共444個曲調。有148個曲調被收入《九宮大成譜》之中。

  明清時期的說唱音樂

  鼓詞是一種建立在古代詞曲和當地的民間小調基礎上的說唱藝術,伴奏樂器除鼓之外,有時也用到其他的樂器,主要流行於北方,明代《大唐秦王詞話》為現存最早的鼓詞。

  後來的鼓詞叫「大鼓」,流傳於北方的鼓詞主要有東北大鼓、京韻大鼓、梨花大鼓。

  東北大鼓又叫「遼寧大鼓」,在清代中期形成。最初的東北大鼓由一人手持小三弦演唱,並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因此也叫「弦子書」。東北大鼓流行於農村,以當地人的方音演唱,唱詞也不講究,演出的曲目多為中篇,如《瓦崗寨》《彩雲球》《四馬投唐》等;曲調豐富,唱腔流暢,有較強的表現力,內容大多取材於戲曲、小說和一些民間故事。

  京韻大鼓又叫「京音大鼓」,產生於清代末期,由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在河北、華北、東北等地區流行廣泛。京韻大鼓是一種藝術成就較高的說唱藝術,伴奏既有鼓、板,也有三弦、四胡和琵琶等樂器;唱詞主要是七字句,有時也加入嵌字、襯字和垛句,每篇唱詞一百五十句;用韻以北京的十三轍為標準,大多一韻到底。著名作品有《單刀會》《風雨同舟》《包公夸桑》《博望坡》《英台哭墳》等。

  彈詞是流行於我國南方的一種說唱曲藝,在明清兩代非常盛行。彈詞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明臧懋(mào)循《彈詞小序》說元末楊維楨避亂吳中時曾作《仙遊》《夢遊》《俠游》《冥游》四種彈詞。明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余》也載:「其時代人百戲:擊球、關撲、魚鼓、彈詞,聲音鼎沸。」

  彈詞有「單檔」「雙檔」和「三檔」之分,以琵琶、三弦、二胡、揚琴等彈弦樂器伴奏。在唱詞上,彈詞多用七言詩;在表演形式上,彈詞既可以有說有唱,也可以只說不唱;在音樂結構上,彈詞屬於板腔體,既可以婉轉柔美,也可以質樸雄健。彈詞的文字可以分為說白和唱詞兩部分,說白多用散體,唱詞多用七言韻文。按語言上的差異,彈詞可分為「國音(普通話)」和「土音(方言)」兩種。彈詞的篇幅有大有小,但以大居多;小型彈詞僅由若干首大致相同的曲調組成,大型彈詞則有開篇、詩、詞、贊、套數、篇子等多個部分。如《榴花夢》就屬於長篇彈詞,全本有360卷,500多萬字。

  按曲調的不同,彈詞可分為蘇州彈詞、長沙彈詞、揚州弦詞、四明南詞、紹興平湖調等多種。其中,蘇州彈詞的影響最為突出。

  蘇州彈詞又叫「小書」,在江、浙、滬一帶極為盛行。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說噱彈唱」是蘇州彈詞的主要藝術手段。「說」即是敘說,「噱」是指逗人發笑,「彈」是指用三弦或琵琶伴奏,「唱」則是指演唱。其中,「說」的手段尤為豐富,既有敘述和代言,也有說明和議論。在長期的實踐中,藝人們創造出了各種手法和技巧,增強了彈詞的藝術表現力。蘇州彈詞追求理、味、趣、細、技的藝術特色,一般以七字句式開篇,以通俗易懂的「書調」作為基本曲調,注重用詞、用語的精確生動,講究語音和語調的變化。

  在清嘉慶至道光年間,出現了陳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陸士珍、馬如飛等彈詞名家。其中,陳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陸士珍被稱為彈詞四大名家。清彈詞家馬春帆在《耍孩兒》中這樣說道:「今生豈肯無名死!想當初陳、姚、俞、陸好功夫,敏捷心思。」清徐珂在《清稗類鈔》中也云:「同治初年吳門彈詞家之著名者,為馬、姚、趙、王。」在這些藝人中間,以陳遇乾、俞秀山、馬如飛最為知名。陳調蒼涼粗獷,俞調婉轉優美,馬調質樸雄健。後來的彈詞藝人既吸收了他們的長處,又加入了許多新的創新,大大增強了彈詞的表現力。

  中國古代的說唱

  說唱音樂是一種說話和唱歌混合的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成相。成相是一種古代民間的藝術形式,其創作者多用它來闡述自己的政治觀點,內容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到了隋唐時期,由於經濟的繁榮,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對娛樂的需要日益增加,說唱音樂已經非常流行,還產生了許多以「說話」為業的人。但遺憾的是,雖然當時有許多關於「說話」的記載,但是像《一枝花》那樣的「說話」本子卻沒有流傳下來。

  隋唐時期還產生了另一種說唱音樂——變文。變文是唐代寺院中所產生的一種說唱音樂,主要作用是宣傳宗教的教義。為了宣傳佛教思想,寺院把晦澀難懂的佛教哲理通俗化,變得更加容易讓人理解,於是就產生了變文,還出現了許多專門講唱變文的僧人。這些僧人又分為兩類:一類由一些具有高尚德行的僧人組成,聽眾主要是僧眾;另一類是「俗講僧」,聽眾主要是老百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