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方唱罷我登場
2024-10-04 05:03:0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隋唐的宮廷伎樂十分繁盛,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有百花競放的勢頭。這一時期的重要音樂形式,包括七、九、十部樂,坐、立部伎,法曲,大曲,優戲等。
燕樂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七、九、十部樂,可以分為隋代的七部樂、九部樂,以及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兩個部分。
七部樂在隋朝初期就已經形成。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始,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一曰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隋文帝非常重視音樂,開皇初年,他便設立了文中提到的七部樂。
到了大業年間,隋煬帝在七部樂的基礎上,增加了康國伎和疏勒伎兩部樂,同時改國伎為西涼伎,於是便有了九部樂,即清商伎、西涼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康國伎和疏勒伎。
唐代初期,宮廷沿襲隋朝舊制,依舊設立九部樂,改天竺伎為扶南伎。到了貞觀年間,唐太宗去除文康伎,新增燕樂並將其置於九部樂之首,隨即形成了唐代的九部樂,即燕樂、清商伎、西涼伎、高麗伎、安國伎、龜茲伎、康國伎、疏勒伎和扶南伎。貞觀十六年唐太宗統一高昌,在唐代九部樂的基礎上又加了一部高昌伎,於是形成了唐代的十部樂。
七、九、十部樂,均是隋唐宮廷燕樂的樂部名稱。到了唐代,燕樂進一步發展,隨即產生了坐部伎和立部伎。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立部伎》中,也有「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鳴」的描述。由此看來,坐、立部伎是按照樂隊演奏方式的不同來劃分的。
坐部伎是坐於堂上演奏的樂隊,用於朝廷宴饗和朝會等場合,表演時,通常由皇帝欽點其中的幾首。坐部伎演奏的樂曲,主要有六首,分別是《燕樂》《長壽樂》《天壽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和《小破陣樂》。坐部伎的舞者較少,《鳥歌萬歲樂》只需要三個人來表演,《長壽樂》則需要十二個人。
立部伎是立於堂下表演的樂隊,使用的主要樂器為鼓和金鉦,表演的樂曲氣勢宏偉,但是表演水平略遜於坐部伎。立部伎由八部樂舞構成,分別是《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太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立部伎需要的舞者較多,如《上元樂》需要一百八十人表演,人數最少的《慶善樂》也需要六十四個人。
從表演的特點和藝術表現力來看,坐部伎更加強調個人技藝,表演細膩而生動,立部伎則場面宏偉,氣勢雄壯,動人心魄。
法曲
法曲又名「法樂」,因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最早出現於東晉《法顯傳》中。法曲是隋唐宮廷音樂的一種重要形式,因其曲調和所用樂器與漢族的清樂系統相近,優雅動聽,因此也被稱作「清雅大曲」。法曲中的代表曲目,首推《霓裳羽衣曲》,該曲可分為三十六段,其中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曲破十二段,融歌、舞、器樂演奏於一體,內容上主要講述了唐玄宗嚮往神仙生活,並前往月宮尋找仙女的神話故事。
《霓裳羽衣曲》曲調優美,構思精巧,器樂和舞蹈的編排均非常到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藝術表現力突出,在宮廷之中非常受歡迎。安史之亂後,該曲失傳。
大曲
大曲實際也就是大型樂曲,具體指隋唐燕樂中的大型樂舞。大曲的結構,通常由三部分構成,即散序、歌和破。散序由散板引起,通常包括幾首由器樂演奏的樂器,音樂富有特色;歌也稱作「拍序」,是大曲的主要組成部分;破也稱作「舞邊」,是大曲的結束部分,以舞蹈為主。根據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唐代大曲的主要作品包括《破陣樂》《綠腰》《涼州》《伊州》《玉樹後庭花》等。
優戲
優戲可以視為滑稽戲的最初發展形態,「優」在古代指的是滑稽雜耍藝人。優戲最早起源於巫術,到唐代時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發展,參軍戲是優戲中的一種,作為優戲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類,從唱腔上來看,參軍戲一般選用當時的民歌、大曲中的片段,音樂表現力突出,無論在宮廷中還是民間都十分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