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風俗,知得失
2024-10-04 05:02:36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樂府」作為一種音樂機構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從各地俘虜了大量的樂工和舞女,各地音樂和秦國的音樂開始出現碰撞和交流,這是樂府的創立的重要現實基礎之一。總體來說,樂府在秦朝時期還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無論在規模、建制還是職能方面,都沒有形成大的氣候,直到漢代,樂府才走向了繁盛。
漢武帝對樂府進行了明顯的擴建和改良,任用了大量的樂府人員,同時從趙、代、秦、楚等多地採集民歌。在漢武帝時期,李延年任職樂府的最高領導人,他出生在中山,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定州市,父母及兄弟都精通音樂,算得上一個音樂世家。年輕時,李延年因為犯法被處以宮刑,成為一名太監,之後被分到漢宮裡面管狗。由於精通樂律,善於歌舞,李延年很快就受到了漢武帝的注意和喜愛,而他的妹妹在之後不久也受到了漢武帝的寵愛,並被立為夫人。最終,李延年被封為「樂律都尉」,專門負責樂府的管理工作,對當時的民間樂舞,乃至整個漢代音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任職樂律都尉期間,李延年對樂府搜集的大量民歌進行了加工和整理,並譜以新曲;他善於歌唱和作曲,每次改編樂曲,聽眾沒有不被他的音樂感動的;他曾經作十九章《郊祀歌》,被用於皇家祭祀,也曾對張騫從西域帶回的佛曲《摩訶兜勒》重新改編,隨即將它用為樂府的儀仗之樂。遺憾的是,太初年間,因弟弟李季在後宮作亂,李延年被漢武帝處死。
漢代樂府的主要任務和職能,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採集民歌,對民歌進行加工和配樂,以此豐富漢代音樂,同時也可以藉此觀察各地風俗,了解民情;二是創作編寫樂曲,將當時文人創作的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譜成樂曲,並進行演奏,而其中會涉及曲調的改編,以及音樂理論的研究和梳理。漢樂府搜集的西漢民歌有一百六十多篇,今天得以保存的有六十餘首,儘管留存不多,但其中的《戰城南》《東門行》《十五從軍征》《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均是極其優秀的音樂作品。以《孔雀東南飛》為例,這部作品描述了漢末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劉蘭芝之間的一段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對愛情的扼殺和戕害,故事完整,結構緊湊,是漢樂府民歌中的傑作,並在日後被改編成多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廣為流傳。
漢成帝時期,樂府的規模達到了空前的地步。據桓譚《新論》記載,桓譚在孝成帝(即漢成帝)時期曾經擔任過樂府令,他估計當時樂府內的工作人員大概有一千多人。而根據《漢書·禮樂志》中的相關記載,當時的人數達到了八百餘人。這樣的規模已經足以和周代的音樂機構大司樂不相上下。
漢武帝到漢成帝時期,是漢樂府最繁盛的時期。公元前7年,漢成帝駕崩,漢哀帝劉欣繼承皇位。漢哀帝生性不喜歡音樂,即位不久便下詔裁撤樂府內的工作人員。樂府中的一部分人被直接罷免,另一部分則被調往當時的音樂機構太樂。「樂府」作為一個音樂機構由此消亡。
樂府的建立,主要是為了滿足統治階級的享樂需求,但客觀上也對民間音樂的保存和各地音樂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漢樂府雖然最終走向消亡,但對後世的音樂機構產生了很大影響,隋朝依舊存在「樂府」的稱謂,唐代雖然沒有「樂府」之名,但教坊和梨園等機構,依舊留有「樂府」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