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民詩人的舊朝輓歌
2024-10-04 04:56:42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清朝初年出現了很多遺民詩人,他們的詩歌多抒發亡國之痛,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在這些詩人之中,尤以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人最為知名。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人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他曾在清兵入關後積極參與反清鬥爭,失敗後歸隱,潛心著述。黃宗羲的詩歌質樸沉鬱,富有真情實感,多抒發亡國之痛或悼念亡故的親友,格調悲涼而又慷慨激昂,展現了詩人復國的堅定信念,代表作有《感舊》《哭沈昆銅》《山居雜詠》《書事》等。
「莫恨西風多凜烈,黃花偏耐苦中看」,讚美菊花不懼風雨苦寒的同時,恰恰表明黃宗羲自己雖處境艱難,卻不肯屈服的意念。
顧炎武本名絳,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世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清兵入關後,顧炎武在江南積極參與反清復明活動,後來失敗,流亡北方。他一生創作了400多首詩歌,風格雄渾悲壯,與杜甫的風格很相近,多為愛國題材,富於民族精神和愛國思想。「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等都是顧炎武以詩言志的名句,至今仍被廣為傳誦。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王夫之,字而農,號薑齋,又號夕堂,世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明朝滅亡後,他曾起兵抗清,後來歸隱著述。他的詩歌以愛國題材為主,代表作有《落花詩》《補落花詩》等。
除上述三位詩人外,清初遺民詩人中比較有影響力的還有「嶺南三大家」,即屈大均、陳恭尹和梁佩蘭,其中屈大均的文學成就最高。
屈大均,字翁山、介子,號萊圃,廣東番禺人。他早年參與過反清活動,後來出家為僧,中年時還俗。屈大均的詩歌造詣頗高,風格慷慨激昂,豪情萬丈,筆力遒勁,想像瑰奇,在清初遺民詩人中十分引人注目,代表作有《猛虎行》《菜人哀》《舊京感懷》等。以《通州望海》為例:
狼山秋草滿,魚海暮雲黃。
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
乘槎無漢使,鞭石有秦皇。
萬里扶桑客,何時返故鄉?
這首詩是康熙十八年(1679),詩人在南通眺望大海時所作,其中寫海的部分想像奇詭,十分雄壯,寄託了作者對故國的思念。當時清朝統治已相當穩固,詩人感到反清復明希望渺茫,不由得滿心悽愴,但豪邁悲壯的氣魄依然不減。
陳恭尹的詩歌多寫亡國之恨和百姓疾苦,長於抒寫性情,自成一派,最擅長七律,代表作有《擬古》《西湖》等。梁佩蘭的詩歌以酬贈和寫景為主要題材,意境開闊,雄健俊逸,代表作有《易水行》等。
除此之外,吳嘉紀也是清初比較有名的遺民詩人。他的詩歌多反映百姓疾苦,風格古樸蒼勁,語言平實質樸,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代表作有描寫清軍殺戮惡行的《難婦行》《挽饒母》,描寫自然災害的《海潮嘆》《風潮行》,描寫官員壓榨百姓的《臨場歌》等。
另外,清初遺民詩人的代表還有閻爾梅、錢澄之、歸莊等人,其詩歌也都各具特色。
衝冠一怒為紅顏
明朝滅亡後,文壇上既有不肯與清朝統治者合作的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明朝遺民,也有既做過明朝的官,又當上清朝統治者座上賓的讀書人,這樣的人就是「兩截人」。在他們中間,名氣最大的要數錢謙益、吳偉業。
雖然錢謙益的骨頭不夠硬,但作為明末清初的詩壇領袖,他不僅詩寫得好,還很有文學見解,反對明代詩壇「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而是推崇宋元詩,尤其是蘇軾和元好問的詩。他的這一主張,極大地影響了清代詩歌的創作。
吳偉業是明末清初成就最高的詩人。他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圓圓曲》。陳圓圓本是蘇州名妓,後來成為吳三桂的侍妾。李自成攻入北京時,擁有重兵的明朝封疆大吏吳三桂一家老小,當然也包括陳圓圓,一起被起義軍俘虜。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把清軍引入關內。雖然他搶回了陳圓圓,卻一手結束了明朝。《圓圓曲》就是根據這一傳聞創作的,這首詩在當時傳唱度很高,弄得吳三桂很沒有面子。據說吳三桂曾想花大價錢買下這首詩,但被迫成為「兩截人」的吳偉業堅決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