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狀元」馬致遠
2024-10-04 04:56:12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是繼關漢卿之後又一位元雜劇大家。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相當長,名氣也相當大,人稱「曲狀元」。他總共創作了15種雜劇,其中最知名、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漢宮秋》。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漢宮秋》是一部悲劇,講述了西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逼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漢代以來,昭君的故事曾在很多小說、詩篇中被提及,《漢書》中也記錄了相關的史實。馬致遠的《漢宮秋》很明顯不是取材於正史,在情節構思和人物塑造方面多借鑑民間小說、詩篇和說唱文學。
同時,馬致遠在劇中凸顯的漢室與匈奴間尖銳的民族矛盾,與他本人身處的金元之交的民族矛盾頗有相通之處:金國和南宋都曾在蒙元的逼迫下採取和親之策。從這個角度說,馬致遠在創作《漢宮秋》這部歷史題材的劇作時,其實也加入了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他在展現漢元帝、王昭君無能為力的人生悲劇時,同時也在表達自己及生活在同時期的漢人無力主宰自身命運的悲哀。
不同於以往的昭君出塞故事,馬致遠在《漢宮秋》中還獨創了昭君在邊疆投江殉難的情節。昭君這樣做既保全了匈奴和漢朝的邦交,又保全了自己的氣節及對漢元帝的忠貞,與漢室那些懦弱的朝臣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少文人都曾宣揚過「紅顏禍水」禍國殃民的理論,馬致遠卻與他們截然相反,用昭君這樣一個剛烈、愛國的女性形象,有力回擊了這些文人的謬論。
除《漢宮秋》這種愛情題材的劇作外,馬致遠的其餘劇作多以神仙道化為題材,《陳摶高臥》《黃粱夢》《任風子》《岳陽樓》皆是如此。這與馬致遠的人生經歷有關。馬致遠早年頗有政治抱負,想在官場上一展拳腳。那段時期,元朝統治者已開始起用漢族文人,可惜不夠普遍。馬致遠一生只擔任過一些地方小官,在任時間似乎也不長。這導致他對政治越來越灰心喪氣,開始在道教中尋求解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創作。
馬致遠在散曲創作上的成就也極高,現存115首小令和22篇套數,其中最家喻戶曉的當屬《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只有5句28字,連一個「秋」字也沒有,卻描繪出了一幅蒼涼蕭瑟的秋郊夕照圖,同時準確傳達出作者的羈旅愁思,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後世周德清在論及元曲時,盛讚此曲為「秋思之祖」。王國維更評價它是「最佳」元朝小令,並說:「《天淨沙》小令,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散曲
元代最主要的文學形式除雜劇外,還有散曲。我們常說的元曲就是雜劇和散曲的合稱。散曲,元代稱之為「樂府」或「今樂府」,是一種與音樂結合的長短句歌詞,主要有小令、套數兩種形式。
小令也叫「葉兒」,名稱源自唐代酒令,最基本的特徵是調短字少,短小精悍。另有一種由多支小令組成的「重頭小令」,其中包含的小令最多可達上百支。
套數也叫「大令」「套曲」,篇幅較長,可進行敘事、抒情或二者兼備,用於表達比小令更複雜的內容。
此外,還有一種介於小令和套數之間的散曲形式,叫「帶過曲」,這是一種小型曲組,但容量遠不及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