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

2024-10-04 04:55:21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在盛唐詩人中,能與李白齊名的,只有杜甫一人。作為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稱為「詩聖」。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人稱杜工部、杜少陵。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20歲時開始在外遊歷。35歲時,杜甫來到長安,一心想入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為此他再次參加了科舉,結果還是名落孫山。此後,他在長安逗留了10年,看盡民間疾苦,歷盡辛酸,由此也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創作了很多批判時政、諷刺權貴、反映社會現實的佳作,如《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與此同時,他不斷向玄宗、貴族獻詩,希望能得到入仕的機會,可最終只做了個芝麻小官。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被叛軍俘獲,押解到長安。其後,不斷有官軍戰敗的消息傳來,杜甫滿心悲憤,寫下了《春望》《月夜》《哀江頭》等名篇。後來,他聽說唐肅宗在靈武登基,趕去投奔,被任命為左拾遺,但很快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在去華州期間,杜甫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這便是傳世名作「三吏」「三別」。

  杜甫的詩歌被譽為「詩史」,因為它們如實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並賦予歷史事件以具體、生動的生活畫面,這在「三吏」「三別」中表現得十分突出。「三吏」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分別是《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些詩都以單個人、單個家庭為切入點,以他們悲慘的經歷展現戰亂帶給全體百姓的痛苦。而將強烈的抒情融入敘事中,恰是杜甫詩歌的普遍特色。這種詩歌表現手法此前從未出現過,使得杜甫的詩歌迥異於盛唐其他詩人。

  儘管杜甫在古體詩創作方面成就顯赫,不過,他在律詩方面的成就卻更高。他拓展了律詩的表現範圍,不僅用律詩寫宴飲、旅行、山水,用律詩詠懷,還用律詩寫社會現實。另外,他還創作了很多律詩組詩,組詩能更好地提升律詩的表現力。杜甫的律詩組詩代表作有《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等。杜甫的律詩精於鍊字鍊句,他曾說自己「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的詩一旦完成,別人往往連一個字都不能改動。

  杜甫詩歌的主要藝術風格是沉鬱頓挫,沉鬱是說他的感情悲慨、博大、深厚,頓挫是說他的表達起伏波盪、低回往復。另外,他還有很多別的藝術風格,比如他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就寫得淡雅從容,十分飄逸,這和他在那段時期閒適的生活息息相關。不過,這樣的時光非常短暫,杜甫的人生大半都在坎坷波折、顛沛流離中度過,因而他的作品也以沉鬱頓挫的風格為主。

  格律詩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它起於南北朝,成型於唐代。格律詩按行數多寡,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四行,律詩通常為八行。在律詩中,兩句為一「聯」。第一聯(一、二句)稱「首聯」,第二聯(三、四句)稱「頷聯」,第三聯(五、六句)稱「頸聯」,第四聯(七、八句)稱「尾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格律詩按每行字數多寡,又可分為五言絕句、五言律詩和七言絕句、七言律詩。

  

  格律詩,尤其是律詩,在平仄、用韻、對仗上都有嚴格的規定。第一,平仄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拼音中,音調分為一、二、三、四聲,而在古代,音調指的是「平」「上」「入」「去」四聲。除「平」以外,「上」「入」「去」都為仄。在格律詩中,必須做到平仄相對。第二,用韻。韻就是漢語拼音中的韻母。絕句的押韻規則是第二句、第四句要押韻,第一句可韻可不韻,第三句不韻。在律詩中,押韻的規則是偶數句必韻,第一句可韻可不韻,奇數句不韻。第三,對仗。絕句不要求用對仗。但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