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領路人

2024-10-04 04:55:1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初唐年間湧現出大批優秀詩人,「初唐四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四傑」生活的年代,詩壇盛行「上官體」,這種詩體內容空泛,一味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聲辭之美。就在這時,「四傑」挺身而出,反對詩壇這種不正之風。首先站出來的是王勃,隨後其餘三人紛紛響應,投身到反對「上官體」的詩歌創作活動中。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四傑」對唐詩的貢獻主要可分為兩個方面:

  首先是豐富了唐詩的題材和內容。「四傑」把初唐的詩歌從狹隘的宮廷、台閣轉向了範圍廣闊的市井、山河、邊塞,創作的詩歌包括詠史詩、詠物詩、山水詩、送別、邊塞詩等。

  所謂邊塞詩,就是以邊疆地區的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創作的詩。唐代是邊塞詩發展的黃金時代,《全唐詩》中收錄的邊塞詩有兩千餘首。「四傑」也創作了不少邊塞詩,雖然他們之中只有駱賓王去過邊塞,其餘三人從未踏足那裡,但是他們的邊塞詩中卻表現出了十分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思想,以及豪邁的英雄氣概。

  「四傑」對初唐詩壇另一個重要貢獻,是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使七言詩走向成熟。在「四傑」之前,五言律詩就已經出現了,但作品並不多。等到「四傑」步入詩壇後,這種詩歌形式才得以固定下來,並得到了充分發展。「四傑」創作了很多質量很高的五言律詩,為之後五言律詩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七言詩全篇每句七字或是以七字句為主,是古代詩歌中形式最活潑、體裁最多樣、句法和韻腳處理最自由、抒情敘事最具表現力的一種形式。七言詩最早起源於先秦時期的民謠。曹魏時期,現存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誕生,就是曹丕的《燕歌行》。此後,七言詩逐步增多,但到了唐代才真正發展起來,走向成熟。「四傑」對此貢獻不俗,尤其是盧照鄰和駱賓王,都是箇中高手。

  初唐詩壇還有一位詩人不能不提,他便是陳子昂。他的詩歌創作有明顯的復古傾向,致力於復興古詩中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這在他的《感遇》三十八首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不過,要說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還要數《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寫於武則天統治時期,當時陳子昂在朝中得不到重用,接連遭到貶黜,眼見報國宏願難以實現,他便登樓遠眺,心生感慨,寫下了這首詩,以表現自己懷才不遇、寂寞無奈的心情。全詩風格明朗剛健,頗具「漢魏風骨」,對之後的唐詩創作影響深遠。

  隋代詩歌

  詩歌在唐代達到了鼎盛,詩人更是燦若星辰,清朝人編了一部《全唐詩》,收錄了49800多首詩,詩人有2200多人。中國人講究「吃水不忘打井人」,唐詩之所以能獲得如此耀眼的「明星光環」,離不開隋代詩人在詩壇的辛勤耕耘。

  隋朝如同它的「前輩」秦朝,壽命不到40年,短暫得還來不及形成自己的文學特色,詩歌方面還處於對五代的模仿、延續上,但後來唐代流行的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的雛形已經在當時出現。如寫邊塞詩的有盧思道、楊素、薛道衡,其中薛道衡的《人日思歸》就頗為有名。寫山水田園詩的有王績。王績以阮籍和陶淵明為自己的榜樣,不僅隱居山林,還寫出了「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好句子。王績出身學者世家,他的哥哥王通也是隋代著名的學者。而他的侄孫王勃更是寫出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是著名的「初唐四傑」之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