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曲北歌調不同

2024-10-04 04:55:0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5世紀,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對峙的時期。南方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稱為南朝;北方則出現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政權,稱為北朝。這便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這段時期,中國民間詩歌繁榮發展。不過,由於南朝和北朝長期處於對峙狀態,經濟、政治、文化、習俗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南北朝民歌也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南朝民歌婉轉,北朝民歌豪放;南朝民歌多反映愛情,北朝民歌多反映社會現實和民間風俗。

  南朝民歌

  

  現存的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樂府詩集》中,這是宋代的郭茂倩編撰的一部詩歌總集。南朝民歌主要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吳歌,二是西曲。吳歌現存326首,以江蘇南京為中心;西曲現存142首,分布於湖北江陵、襄陽到河南鄧州一帶區域。除此之外,現存的南朝民歌還包括18首神弦曲,是百姓祭神的樂歌,同樣興起於南京。

  南朝民歌的內容比較單一,絕大多數都是情歌。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南朝民歌誕生於商業城市中,創作者多是市民、生意人、歌女,比較看重享樂。此外,現存的南朝民歌都是朝廷的樂府機構採集、保留下來的,這些機構採集民歌的出發點完全是為滿足統治者享樂的需要,因此在採集過程中偏重於情歌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些情歌中有描寫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有描寫女子相思之苦的,有怨恨男子薄情的,有描寫離愁別緒的……在藝術特色方面,南朝民歌多是小格局,五言四句,只有極少數篇幅較長。在情感的表達上,南朝民歌顯得十分含蓄、溫婉,與北方的粗獷豪邁迥然不同。在語言的運用上,南朝民歌清新自然,既有質樸的方言口語,也有對書面語嫻熟、巧妙地應用。利用漢語諧音構成雙關隱語,是南朝民歌中最引人注目的藝術技巧。如有「絲」和「思」、「藕」和「偶」、「蓮」和「憐」等構成的雙關語等,這使南朝民歌在表達感情時顯得更加含蓄、婉轉。

  在南朝民歌之中,文學價值最高的當屬《西洲曲》。這是一篇描述女子相思之情的抒情長詩,中間穿插著對不同季節的景色變化和女子內心活動、儀容、服飾的描繪,層層遞進,揭示人物的內心情感,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情感色彩,表達技巧相當嫻熟,被後人盛讚為「言情之絕唱」。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現存大約70首,大多是少數民族人民創作的,傳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下來。現存的北朝民歌雖然數量有限,內容卻比一味描寫男女愛情的南朝民歌豐富得多,其中既有像《敕勒歌》這樣描述北方遊牧民族生活和風光景色的,又有描述北方民族崇尚武力和豪邁個性的,既有描述愛情婚姻的,又有像《木蘭詩》這樣描述戰爭徭役之苦的。

  在藝術特色方面,北朝民歌句式多樣,不光有五言詩,還有四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北朝民歌在表達情感時,比不上南朝民歌細膩、婉轉,但是其率真、粗獷的表達方式也別有一番風味。在語言的運用上,北方民歌顯得樸實無華,毫不矯揉造作,比如《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寥寥二十餘字,用詞樸素,似乎只是隨口吟唱,卻已描繪出了一幅完整、生動的草原風光畫卷,成為千古絕唱。

  北朝民歌中文學成就最高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描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最早誕生於北朝民間。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木蘭詩》運用了大量排比、對偶、比興、疊字、誇張、比喻等手法,其中既有樸實無華的口語,又有對仗工整的律句,雖然可能經過後人的加工,但仍保持了濃郁的民歌特色。另外,這首詩在描繪具體內容時做到了繁簡得當。該詩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跨度都非常大,寫起來會相當煩瑣,但作者經過恰當處理,詳寫了出征前和出征歸來的情景,對行軍打仗的過程只寫了寥寥三十字:「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字數雖少,卻已將戰爭的殘酷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些都是《木蘭詩》傳誦千古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成功塑造了木蘭這樣一個光輝的女性形象,她善良、堅強、果敢、英勇、質樸、高潔,特別是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封建社會,她的形象顯得尤為難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