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美學史> 董仲舒和他的「天人感應」

董仲舒和他的「天人感應」

2024-10-04 04:51:21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董仲舒,漢廣川(今河北景縣廣川鎮)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將儒家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以儒家思想為依據,將宗教天道思想和陰陽、五行結合起來,吸收道家、法家、陰陽家的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對當時社會、政治上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回答。他提出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得到了漢武帝的支持,儒家思想從此就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董仲舒的思想集中體現在《春秋繁露》一書中。

  他認為天創造了萬物,是萬物之祖,當然也包括人。而且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歡喜和悲傷的情緒,天與人是相合的,人的形體、骨肉、耳目、血脈等都是與天、地、日、月等自然景象相關聯的,因此可以做到「天人感應」,自然界的變化預示著人類社會的某種變化。董仲舒由此認為,天生萬物都是有目的的,天的目的在於統一,皇帝受命於天來進行統治,大臣受命於國君。家庭里,兒子受命於父親,妻子受命於丈夫,這一層層的統治關係,都是遵照天的意志。這一思想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得到了當朝皇帝的認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從美學角度看,首先這一思想具有濃郁的美學意味,它將天這一自然景物人格化了,賦予它生命、情感,將它神秘化、審美化。另外,這種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哲學基礎。例如董仲舒說:「喜氣取諸春,樂氣取諸夏,怒氣取諸秋,哀氣取諸冬,四氣之心也。」這是說人的喜怒哀樂的情感與春秋冬夏的自然變化息息相關,感情是在景物的影響下產生的,這就是情由景生的美學理論。有什麼樣的景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看到春天柳樹發芽,夏天百花盛開,人們的心情往往也會明朗、歡快,到了秋天樹葉凋零,冬天蕭條昏暗,心情也會隨之低落暗淡。這種影響雖然是輕微的、難以感知的,卻是客觀存在的,已成為人之常情。這種影響早在漢代就被董仲舒認識到,並上升為哲學理論,這是十分可貴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它們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哲學基礎,對審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審美是人對物的一種觀賞活動,是人用心感受物的過程。這就涉及物與人兩方面的交流與融合。「天人合一」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之上強調兩者的融合,是一種人與大自然親密無間、融為一體的境界,而這種境界也正是審美過程所追求的境界。在人對某一事物進行審美時,要想真正體會到事物的美,就要在欣賞過程中做到排除雜念、細緻觀察和感受這一事物,在這一過程中達到「忘我」的狀態,物我合一,才能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也可以說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僅是人對事物進行欣賞時所要達到的境界,也是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所要達到的境界。藝術家創作時只有將這種「天人合一」的融合感表現出來,才能使作品具有一種與世界聯通的自然而具有生命力的意蘊。「天人合一」的思想,對後世的繪畫、詩歌創作與欣賞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自西漢時代開始,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孔子因此取得了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熟讀儒家經典、謹遵儒學教誨的學者們成為中國古代典型的讀書人形象。這一切都是因為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採納。那麼,董仲舒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呢?

  原來,西漢進入董仲舒生活的漢武帝時代,已經過去了70餘年,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一方面漢朝的國力也在不斷地增強,統治地位日益鞏固,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希望依此國力大展宏圖,有一番作為,需要由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也帶來了社會矛盾的積累,有很多的社會矛盾需要解決,使得西漢初年統治者為恢復經濟而採取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不再適應形勢的需要,需要新的思想來代替。在此背景下,董仲舒將戰國以來的儒家思想、陰陽家思想等相互融合,創立了新的儒家體系,這個儒家體系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提出了天人感應和恢復禮制主張,適應了漢武帝強化等級制度、樹立其權威的需要,也有利於規範當時的社會秩序,緩解社會矛盾。因此,董仲舒的這一思想一提出,就被漢武帝採納了。從此,儒學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取得了獨特的地位,被歷代統治者所遵從,對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從此儒家思想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中國人的思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