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山綠水到水墨山水
2024-10-04 04:48:11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青綠山水之祖」展子虔
展子虔是現在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著名畫家。他天資聰穎,多才多藝,畫山水、人物、花鳥、樓台、鞍馬無所不能,還在揚州、長安、洛陽等多地寺廟繪製壁畫,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展子虔畫技精湛,常以「描法甚細,隨以色暈開」的手法入畫。他畫人物以細緻之筆勾畫,用色暈染人物面部,使人看起來表情逼真、精神飽滿。元代湯垕稱讚他「可為唐畫之祖」。展畫馬時,不光形似,更能抓住馬的神態,把馬站立、走臥、跳躍、馳騁等一系列動作與神情相互結合,描繪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他畫的山水意境深邃而悠遠,更被評價為「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
《遊春圖》是展子虔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其藝術手法的具體表現。該畫以貴族遊春為主題,表現了江山大川的無限秀美與貴族生活的閒情逸趣。全圖以鳥瞰的方式展開描繪,將山川的連綿起伏、地域的遼闊美麗、堤岸的深遠悠長、水岸的波光粼粼、密林的鬱鬱蔥蔥盡收眼底,貴族、侍女們在這裡盡情地騎馬、戲水,歡聲笑語充斥著整個山林。如此多嬌的風光怎能不令人流連忘返!畫家構圖均勻平衡,用細筆勾畫山巒樹石,線條纖細而沒有皴筆,顯得樸拙而真切。人物同樣用細筆勾勒,神形兼備,神采奕奕。山水用線柔美流暢,有渾然一體的感覺。這幅畫在設色上也很有特點,山水用青綠、人物用粉來點染,松樹直接用深綠代表松針,充分展示出我國早期山水「青綠重彩,工細巧整」的特徵,極富裝飾韻味。《遊春圖》也因此成為中國繪畫歷史上「青綠山水」的開端,成為諸多唐宋畫家效仿與追隨的楷模,展子虔也因此被譽為「青綠山水之祖」。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稱讚說:「常恐花飛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展子虔一生創作出豐富的作品,除《遊春圖》外,還有《王世充像》《授經圖》《長安車馬人物圖》《按鷹圖》《人騎圖》《人馬圖》等流傳於世。
繪畫界的「將相和」
展子虔久負盛名,看過其作品的人無不點頭稱讚。常聽讚美之詞的展子虔有些自負,看不起其他畫家,其中包括董伯仁。其實,董伯仁畫的人物和馬與展子虔不相上下,而他畫的南方風景,特別是台閣,更是略勝一籌。董伯仁聽說展子虔瞧不起自己,就淡淡地說展子虔只能畫些北方的禿山惡水罷了,根本畫不出江南的秀麗風光。展子虔起初聽到這些話十分生氣,但是,當他拿出董的作品與自己的放在一起仔細對比,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畫確實有很多不足之處,於是,他登門拜訪董伯仁,表示要向其學習。董伯仁深受感動,從此,二人相互借鑑,取長補短,不但相互促進了繪畫技術,還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金碧山水李思訓
李思訓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高宗時為江都令,唐中宗神龍初年出任宗正卿、歷官益州長史,唐玄宗開元初年曾任左武衛大將軍。李思訓戰功顯赫,畫技出眾,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李思訓「早已稱藝於當時」,因此有「大李將軍」的稱謂。
李思訓擅作山水、樓閣、佛道、花木、鳥獸,尤以山水畫最為出色。他在繼承隋代展子虔「青綠山水」的基礎上學習與發展,並自成一家,開創了「金碧山水」的先河。「金碧山水」使用了泥金、石青和石綠三種顏料,比「青綠山水」多了泥金一色,所以看起來金碧輝煌,極富裝飾韻味。
李思訓畫風工整巧密,筆鋒細膩入微,下筆靈活流暢,能隨著山水的曲折多變勾畫出丘壑的變化。所畫作品線條剛健、色彩富麗,盡顯豪華大氣。張彥遠說李思訓畫的山水「筆格遒勁,湍瀨潺湲,雲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嶺之幽」。
《宣和書譜》記載了李思訓的作品共17幅,僅《江帆樓閣圖》和《九成宮紈扇圖》流傳至今。
《江帆樓閣圖》現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該圖從俯瞰的視角進行創作,描繪了山林樹石掩映下的浩渺江水。近處江面波光粼粼,遠處江水愈見渺茫。一葉漁舟輕輕划過,還有兩葉漸漸遠行。圖下方是岸邊風光。岸上山峰疊起,密林交錯,一排亭台樓閣掩映其中,極為秀美。整幅畫面共有七人,一人在廊內,二人在坡岸觀賞風景,還有四人沿著山路走來,其中騎馬者是主人,其餘的都是僕人,他們簇擁在主人身邊,挑擔、拿物,各盡其職。該圖在設色上沿用人物畫的重彩法。用石綠色渲染石面,用厚重的綠色畫松針。亭台樓閣與遼闊無邊的江河相互映襯,再加上輕舟、帆影的細微點綴,整幅作品既把山河的廣闊突顯出來,又給人留下一種空曠寂靜的感覺。人物勾畫工整細膩,行為神態恰到好處。樹的枝、干、葉採用工整的雙勾填色法,山石無明顯的皴筆,墨線轉折處用金粉勾畫,色彩對比強烈,顯示出金碧山水的磅礴氣勢。唐玄宗說:「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盡其妙處。」
李思訓在繪畫創作上成就斐然,給兒子李昭道也帶來很大影響。李昭道繼承了李思訓金碧山水的風格,並將這一特點發揚光大。張彥遠說:「變父之勢,妙又過之。」證明「小李將軍」的畫勝過他的父親。明代王世貞說:「山水至二李一變也。」
「山水畫之祖」王維
王維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有「詩佛」之稱。他不但詩詞出眾,也頗具繪畫天賦。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能把詩句中的優美巧妙地融合於筆墨之中,意境淡雅抒情,以畫配詩,用詩解畫,成功抒發出畫作的優美意境。
王維是歷史上首位採用「潑墨」技法的畫家。他用畫筆蘸好墨汁先大片大片地灑在紙上,再畫出物體的形象。這是一種寫意的畫法,用筆不講究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情緒的抒發,作品看起來多了些真實,少了些虛華。王維開創了唐代水墨山水畫,從此這種寫意的水墨畫逐漸代替了色彩濃厚的青綠山水畫。
王維的山水畫在繪畫理論家們的眼中享有很高聲譽。《歷代名畫記》說王維「工畫山水,體涉古今」,《唐朝名畫錄》說王維「畫《輞川圖》,山谷郁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舊唐書》本傳也稱讚他的畫「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
王維精通佛學,深受禪宗理念影響,董其昌稱他為「南宗畫」之祖,說他「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王維在作畫時常把佛學思想融入其中,作品《輞川圖》就是其用佛學思想創作的,表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
輞川位於藍田縣中南部,那裡風光秀美,成為眾多文人墨客嚮往的地方。王維於40歲的時候遷至輞川,開始了隱居山林的生活。畫面中的輞川山清水秀,群山四處環繞,樹林相互交錯,掩映著樓台庭院。河水從周圍潺潺流過,小船在水面輕輕划行。整個畫面風景優美,意境深邃,充分表現出王維心境淡泊、無欲無求,只想過一種與世隔絕、悠然自得的生活的情懷。該畫設色明亮,用線挺勁,山石無皴筆,樓台似界畫,令觀賞者看後也立感身心愉悅、輕鬆自在。元代湯垕在《畫鑒》中說王維畫的《輞川圖》「世之最著也」。
《輞川圖》共描繪了20處景物,王維為每處景物題詩一首,共20首匯集成《輞川集》,其中一首《鹿柴》(柴讀zhài,通「寨」,指用樹木圍成的柵欄。「鹿柴」是王維輞川別墅之一,原址位於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直到今日還為人們所熟知,每次讀來腦海中都能呈現出一片美景。
王維的山水作品吸收了多方面的精華,在手法上接近李思訓。《墨緣匯觀》說:「王維《山居圖》,青綠山水」,設色「重深」,「界畫纖細,類李將軍一派」。而郭若虛則用「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來評價董源之作,說明王維和李思訓的畫還是有不同之處的。王維還非常崇尚吳道子的畫風,「畫山水樹石,縱似吳生」。但王維也有其獨特風格,他作畫有兩種表現手法,一種筆墨委婉華麗,另一種筆墨圓潤流暢。
荊關山水
荊浩和關仝為五代山水畫代表人物,兩人均屬北方畫派。他們既有傳承關係,又各自特色顯著,因此二人在繪畫史上被稱為「荊關山水」。
荊浩,沁水(今屬山西)人,五代後梁畫家。他出身於士大夫之家,博學多才,善於寫作。後梁時期戰事爆發,他為避難隱居於太行山洪谷,自號「洪谷子」。他擅畫山水,作畫非常勤奮,常帶紙筆到山中摹寫,作畫之前,先一遍一遍仔細觀察,把山的不同樣貌都用畫稿記錄下來,回家後再進行創作。所作雲中山頂,展示出巍巍山巒的雄偉氣勢。他常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而他認為自己既學得吳道子用筆,又習得項容用墨,可謂筆墨兼備。
荊浩通過「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方式,創作出氣勢磅礴的山水作品。米芾說其所畫山水「雲中山頂,四面峻厚」。他的作品《匡廬圖》正是這種山體厚重大氣之感的體現。《匡廬圖》中的山水已不同於隋唐時期的青綠山水,隋唐代山水畫多用線條勾畫山的輪廓,而五代山水除勾勒山石輪廓外,還用陰影強調紋理的粗糙,顯出山石的龐大。該畫採用全景構圖,有咫尺千里之感,達到他所提倡的「氣質俱盛」之標準。
除畫山水外,荊浩還著有一本山水理論書籍《筆記法》。該書提出「搜妙創真」「圖真」「六要」等觀點,為中國山水畫家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荊浩的山水繪畫吸引了眾多追隨者,關仝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五代山水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他自幼熱愛繪畫,為把畫畫好,每天刻苦鑽研,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最後終於有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關仝生在陝西,所畫山水多取景於秦嶺、華山,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峰巒險峻和宏偉氣勢。他畫的山水正如北宋米芾所說「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他畫樹木「有枝無干」,畫人物悠閒自若,畫台閣古典優雅。整幅山水有一種「坐突巍峰,下瞰窮谷」的感覺。他的現存作品《關山行旅圖》為絹本水墨畫,畫中山間雲霧繚繞,峰巒峻厚,變化萬千,山下的板橋、枯樹、村落盡顯北方深山老林的僻靜寒冷。這種景物渾然一體的感覺,給人一種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關仝的山水畫早已突破荊浩山水的格局,因此有「關家山水」之稱。
「褪色」的山水畫
山水畫作為一門獨立的畫種形成於唐代。魏晉南北朝時,山水還只是人物的背景。隋唐時期的展子虔、李思訓突破了「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桎梏,創造了「青綠山水」,建立起了中國山水畫的初步結構,也為中國山水畫賦予了更為廣闊的哲學意義,使其內涵與立意完全不同於西方「風景畫」。王維開創了寫意水墨畫,五代的荊浩、關仝等人,又將山水畫從色彩絢爛的盛唐氣象帶入意境淡遠的水墨境界。從此,「水與墨的交響」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