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金石翰墨具丰神
2024-10-04 04:47:1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吳昌碩,原名俊,後改俊卿,字蒼石、倉石等,浙江湖州安吉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祖父和父親都是舉人,他受到父親薰陶,從小便喜歡書法和篆刻。
吳昌碩雖然接觸藝術比較早,但是因為禍亂,大器晚成。他30歲才開始學詩,50歲開始學畫,最終成為一個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訓詁之大成的藝術家。雖然吳昌碩喜歡以詩人自稱,但他對後世最具影響力的無疑還是書法。
吳昌碩的書法博採眾家。他的楷書學習鍾繇和顏真卿;行書學習王鐸,其中又摻有篆書和隸書的筆意;隸書學習秦漢碑書,臨摹《漢祀三公山碑》《嵩山石闕》《張公方碑》《石門頌》多遍,形成了蒼勁端莊,雄壯渾厚的書風,與伊秉綬齊名;當然,他最有名的還要數篆書,他對金文、秦漢時期碑文中的篆書都有仔細研究,尤其得力於對《石鼓文》的臨寫。他從中年開始臨摹《石鼓文》,一直到去世。他曾說:「余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他的篆書筆畫有韻律,線條有張力,剛柔並濟,結體上精練遒勁,拙樸中有嫵媚,滄桑中有活力,將自己的性情融入其中,使其更有時代感和魅力。
《修震澤許塘記》是吳昌碩的篆書代表作之一。筆法上看,下筆圓中帶方,筆意圓潤,藏鋒其中。吳昌碩的篆書受《石鼓文》影響很大,這篇也不例外,比如下筆的隨意率真。整體上看,通篇都在守護中鋒,但仍舊很多字有神來之筆,並不完全恪守法度,或橫筆不回收,或豎筆走偏鋒,端莊中極富變幻。
結體上看,字體結構右側偏高,參差不齊。這原本是秦漢之後某個時期楷書的特點,但是吳昌碩融會百家,將其挪用到了這裡,讓人眼前一亮。這樣造成的效果便是字體由傳統篆書的端正,變成了傾斜、狹長。此外,字體往往上密下疏,上緊下松,製造出一種明顯的對比效果,別具一格。
布局上看,字間距和行間距都偏密,但是並不壓抑,密緻中又營造出一種精妙來。墨法上看,整篇用濃墨偏多,顯得內涵十足,不過偶爾幾筆用枯墨,也顯得順其自然,並不違和。整體上來說,《修震澤許塘記》中既有以《石鼓文》為代表的傳統篆書的基礎,又不乏吳昌碩自己的風格,是篆書中難得的作品。
吳昌碩身處封建社會即將結束的特殊歷史時期,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他的書法成了書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他之前,書法的審美還是以文人的儒雅、含蓄為主,而他的書風則是陽剛雄勁,大開大合。可以說,吳昌碩是古法的終結者,也是近代書法的開創者。近些年,他的書法成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篆刻
篆刻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漢字藝術表現形式,因其所刻字體主要是篆書,並用刻刀刻在堅硬的物體上而得名。篆刻早在先秦時就已經出現,但在兩漢一度興盛後,長久陷入低谷,直到明清才再次復興,並將這種過去被稱為「小人之藝」的藝術正式變成書法的一大門類。
篆刻是印的一種,其最大特點是輪廓、輪邊以及筆畫的缺損,從而擁有了其他書法形式不曾有的風化、風蝕之美,所以篆刻也被稱為雅印。篆刻所用材料,秦漢時是銅,宋元時是象牙,明代以後是石頭。
明代的文彭、何震被認為是近代篆刻之祖。清末民初,吳昌碩通過模擬毛筆篆書,一改篆刻筆畫整齊劃一的風格,筆畫有肥有瘦,相映成趣。而齊白石又將篆刻藝術帶到了新的高度,一改吳昌碩的厚重,將其變得更加洗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