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書法史> 一字一嘆《寒食帖》

一字一嘆《寒食帖》

2024-10-04 04:46:18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蘇軾是中國古代文人中的大家,而他的書法成就也不在文學之下,與當時的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是蔡京)合稱「宋四家」。

  蘇軾早年學書的時候跟其他人一樣,也是從臨摹大家之作開始,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邕、楊凝式等人的作品都被他認真臨摹學習過。在吸收眾人長處的同時,他認為只有創新才能讓一個書法家確立自己的風格,表達屬於自己的感情,而不是重複別人的情緒。他曾說過:「自創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在對傳統書法技巧的掌握下,蘇軾開始創新,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字下筆隨意,豐腴扁臥,一派天真氣息,深得「宋人尚意」的主旨。

  宋代以前,書法家的風格大多以瘦勁取美,而蘇軾則不同,他的字寫得大,用墨濃,筆力渾厚,在紙上運筆如同在沙場上戰敵,這樣寫出來的字雖然看上去肥腴,卻一點都不臃腫,既有媚態,又顯遒勁。在運筆技法上,蘇軾也有創新:運筆的時候肘彎和肘緊貼桌面,主要靠手指運筆,這樣寫出來的字便像是臥在紙上一樣。這樣的技法別人也在用,但是用的人比較少,而且都是用在寫小字上,因為小字需要運筆的幅度也小。而蘇軾寫大字的時候也用這種技法,筆尖和紙之間的角度隨時都在變,再加上他掃刷般的力度,寫出來的字氣度不凡,自成一派。

  [img alt="0855" src="images/144738903471.jpg" /]

  【圖44】〔北宋〕蘇軾《寒食帖》(局部)

  蘇軾的書法除了運筆、字體和布局上有特色,更大的魅力出自其中的天真自然、寧靜淡泊。這是一種境界,非臨摹可以學到。其實蘇軾早年的作品更多的是豪放不羈,到了中年和晚年,他的書法風格才逐漸變得平淡致遠起來,這也是他「尚意」中的「意」所在。

  關於「宋人尚意」,何為「意」?「意」是作者內心感受和豐富聯想在創作中的自然流露,是超越法度而更為深潛的藝術本質。蘇軾用自己的筆,將「尚意」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不僅給宋代書法帶來了新風,還影響到了宋代以後的書法創作,尤其是對明代,影響巨大。

  

  蘇軾的書法代表作有《寒食帖》、《洞庭春色賦》、《春帖子詞》、《愛酒歌》、《天際烏雲帖》、《蜀中詩》、《醉翁亭記》、《前赤壁賦》、《一夜帖》、《滕王閣序》等,其中以《寒食帖》最為人所知,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前兩位為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寒食帖》有25行,共129字,現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的內容是蘇軾到黃州後第三年寒食節寫的兩首五言詩。第一首是:「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第二首是:「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單從詩句的內容來看,蘇軾當時的心情非常淒涼、惆悵,開始還只是有些憂傷,到最後已經徹底變成絕望。這樣的心境在這幅書法作品中也有體現。這幅作品整體上非常具有動態美。起初精心布局,越來越隨心所欲,字形大小錯落,筆畫長短交叉,用墨濃枯隨意,雖是行書,但偶有連筆,給人一種宛若天成的暢快感。整幅作品的起伏恰到好處地對應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因此感染力超強,成為蘇軾的代表作品,也是書法史上的偉大作品。

  《寒食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後來黃庭堅在此詩後跋中稱讚:「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董其昌也在跋中稱讚:「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

  寒食節

  寒食節在古代也叫「禁菸節」,設在冬至節後的第105天。在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相傳這個節日是春秋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的。

  介子推是晉文公重耳的臣子。晉國發生內亂時,介子推隨重耳一起逃難。在逃難途中,介子推曾割下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飢。重耳知道後大為感動,當即表示他日若能登上王位,必會報答介子推。但當重耳當上晉文公後,介子推卻堅決不接受晉文公的封賞。他帶著母親逃到了綿山。晉文公帶著手下在綿山搜尋介子推,因為一直沒有搜到,一氣之下,採用了他人推薦的「燒山之計」,想逼迫介子推出來。不料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而是抱著一棵樹被燒死了。晉文公很後悔,就規定這一天為寒食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