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聖」張旭:揮毫落紙如雲煙
2024-10-04 04:46:0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張旭的草書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一顆璀璨明珠,其成就舉世公認。《新唐書》有語:「後人論書,歐虞褚陸,皆有異論,至旭無非短者。」「文宗時,詔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據史書記載,張旭官至金吾長史,所以也被世人稱為「張長史」。他年輕時遊歷京城和中原一帶,晚年歸鄉,嗜酒如命,平時生活也是放浪不羈,每次喝醉後就呼叫狂走,人們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張顛」。他與賀知章、李白等人交往密切,並且因為喜歡喝酒,都在「酒中八仙」之列。張旭為人倜儻豁達,卓爾不群,與他為伍者均為一代豪傑。李白曾有詩讚道:「楚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相隨。」張旭還喜歡作詩和書法,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張旭是中國草書發展史上開天闢地的人物,他的草書被稱作狂草。張旭最早學書是跟隨舅舅陸彥遠學習「二王」。但是,張旭所處的唐代是古代中國的第一個盛世,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很豐富,人們崇尚的不再是晉代的隱居世外,而是飲酒和作詩。在這樣蓬勃旺盛的一個時期里,加上張旭在書法上的悟性,狂草隨之產生。張旭曾經自己說悟到狂草的真諦是因為:「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意,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得其神。」在詩和酒的催動下,他將自己的喜怒哀樂,通過筆化為狂草。他筆下的草書千變萬化,肆意揮灑,如同狂風驟雨迎面撲來,給了人們別樣的藝術感受。他也因為狂草的創新被稱為「草聖」。
張旭的書法總體可以一個「狂」字概括,但具體細究又具備如下兩個特徵。
第一,率意。張旭的草書中「意」統領著一切,千迴百轉的旋律,龍騰虎躍的氣勢,都是為了抒情達意。它憑藉書法的線條來體現,任情縱橫,不拘成法,個性和靈趣在其中得以升華。氣勢豪邁雄渾,體勢連綿不斷,筆意瀟灑奔放,極盡變化之妙,是天才的創作,是力和美的完美結合。
第二,險勁。險是相對奇而言的,張旭從大漠的線條中汲取靈感;下筆與結體中的那股任意縱橫,非但沒有破壞書法作品的美感,反倒增強了作品的氣勢和氣魄。
據說,張旭的很多精彩作品都是作在牆上,而非紙上,千百年過去之後都已經隨著牆塌而毀;再有,當時只有楷書可以入碑,這樣草書又少了一個傳播途徑。張旭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極少,這些作品中觀賞性足、藝術水平高的名篇有《古詩四帖》《肚痛帖》《斷千字文》等。
《古詩四帖》是張旭最具代表性的狂草作品,內容是抄寫庾信的兩首《步虛詞》和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岩下一老翁四五少年贊》,共四首詩。在北宋的時候,這幅字帖被收入內府,但靖康之亂時散落民間,到了南宋被賈似道得到,明代到了項元汴手中,清代重新回到皇宮,現在藏在遼寧省博物館。因為字帖上沒有落款,所以一直有人懷疑是否張旭的真跡。歷史上這幅作品曾長期被認為是謝靈運的作品,直到明末才由董其昌認定是張旭的作品。
《古詩四帖》在用筆上可謂精妙絕倫,張弛有度,粗細得體,能明顯辨別筆跡的軌道;雖是草書,但筆跡絕不浮華,也不怪異,而是瀟灑自在,隨心所欲,不逾矩;筆勢爐火純青,斗轉星移,動感中透著力度,筆鋒中藏著劍氣,圓轉自如又剛健挺拔。你會感覺到書寫者人筆合一,筆成了身體的一部分。
布局上看,字與字之間的筆畫連接已經非常自然,有的時候兩個字一氣呵成,有的時候甚至感覺整行字都是一氣而下。張旭注重字與字之間布局上的疏密搭配,所以有時候兩個字看上去像是一個字,而一個字會像是兩個字,這在之前的草書中是沒有的。騰挪跌宕,意氣連綿,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雖然參差不齊,但又相互制約,顧盼生輝,使得整篇作品渾然一體,氣勢非凡。
墨色上看,因為張旭多用中鋒圓筆、側鋒絞轉,加上行筆速度快慢飄忽不定,使得墨色時濃時枯,變化不定,對比強烈。這種墨色上的搭配,一來顯示出一種流暢的氣韻,二來布局上與筆畫和結體相應,使得整篇作品和諧統一。
《古詩四帖》可謂是狂草里程碑似的作品,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書法藝術形式,作者可以更充分地傳遞自己的情緒,欣賞者同樣極容易受到感染而沉浸其中。
墨
同毛筆一樣,在中國,墨的歷史也非常悠久。《述古書法纂》中記載「邢夷始制墨」,而邢夷是西周時的人,可見最早的墨可能出現在西周。
在中國古代,墨為固體,主要有墨丸、墨錠。墨丸是早期的墨,用的時候需要碾碎,然後加入水研磨。而墨錠是用油或者植物燒出煙來,再在煙中摻入動植物的膠以及其他配料製作而成,一般為長方體。
根據配料不同,墨主要分為油煙墨、松煙墨和選煙墨。油煙墨墨濃,有色澤,細膩且耐磨,是墨中的上等品。松煙墨容易發散,更適合作畫。選煙墨是指用工業炭墨加上動物膠和香料製成的墨,價格便宜,是普通大眾最常用的一種墨。此外,還有油煙墨和松煙墨摻到一起製成的松油煙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