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外國文學史> 拒絕「諾獎」的大作家

拒絕「諾獎」的大作家

2024-10-04 04:44:11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讓-保羅·薩特是法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受他自己所信奉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他創作了許多表現存在主義思想的文學作品。薩特被視為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他的作品在法國廣泛流傳,後流行於歐美,影響世界。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

  存在主義分為有神論存在主義、無神論存在主義和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三大類,雖然具體表述有所不同,但大體上三者的宗旨是一致的,即肯定人的存在,並認為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自我。薩特是一名無神論存在主義者,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他肯定人的存在,同時又認為人的存在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他的這一哲學思想影響了他的文學作品風格。

  薩特一生共印行各種著作50多部,哲學方面的著作有《想像力》《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文學方面的創作以小說和戲劇為主。他的日記體長篇小說《噁心》、短篇小說《牆》以及戲劇《蒼蠅》《禁閉》和《死無葬身之地》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噁心》的主人公安東尼·羅康丹是一名青年歷史學家,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感覺到周圍事物存在的荒誕和無意義,由此產生一種「噁心」感。他因為這種「噁心」感而焦躁不安,決定運用自己「自由選擇」的權利,投入到一部創新的作品中,反抗這種「噁心」。

  羅康丹的「噁心」,實際上是人對自我和外界的存在產生的一種內心感覺,代表了個人與世界的關係、距離。薩特通過羅康丹第一人稱的自述,表明了所有存在的荒誕性,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不可避免的個體孤獨感。《噁心》的創作是薩特存在主義思想的一次文學探索,它孕育了《存在與虛無》中的許多哲學思想。

  《牆》的創作早於《噁心》,但晚一年出版。它主要講述西班牙共和黨人伊比塔和兩名難友被捕、被審訊的過程,通過描寫這三人在困境中對「自由選擇」的權利的實踐,突出了存在主義學說的一個基本命題:人是絕對自由的,可以通過選擇掌控自己的命運。

  在薩特的三部存在主義戲劇《蒼蠅》《禁閉》和《死無葬身之地》中,《禁閉》最具有代表性。這部劇的主角是三個鬼魂,他們死後相聚在地獄中一間第二帝國時期的客廳,形成了一種不可調和的三角關係。三人都陷於各自得不到滿足的欲望中,被自己折磨,也被他人折磨。劇本的結尾,當艾斯黛兒亂刀捅向伊內絲時,加爾森道出了整部劇的主題:「提到地獄,你們便會想到硫磺、火刑、烤架……哈,真是天大的玩笑!何必用這些呢,他人就是地獄!」

  「他人就是地獄」後來成為代表薩特存在主義思想的名言。薩特後來補充說,這句話並非是指一段惡化了的人際關係如地獄般折磨人,而是指如果一段關係惡化了,那麼「他人就是地獄」。因為在一段惡化的關係里,你既不能正確對待他人,也不能正確看待他人對你的判斷,最終你也不能合理地對待自己,於是他人是地獄,他人的觀點是地獄,你也是自己的地獄。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他人的存在亦如你自己的存在一樣,是先於其本質的。因此,改變他人或者否定、避免他人的存在是徒勞的。所以,《禁閉》的用意仍是要提醒生命本身首先是一種「存在」,我們不要追究各種事物的本質,而是要努力打破種種如地獄般的禁錮,包括他人的判斷、不合理的規則制度等。這一哲學思想,在他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有具體論述。

  《禁閉》不僅蘊含深刻的哲理,且具有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風格特色。薩特選擇以鬼魂作為主角,在風格上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學特有的荒誕性。此外,他將故事背景放在一個禁閉的空間裡,製造了一種緊迫的情節行進感。不僅劇中人物會產生「禁閉」感,連讀者和觀眾都會無意識地高度緊張起來,使得戲劇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荒誕戲劇《等待戈多》

  荒誕戲劇是存在主義在文學舞台上的一種變體。它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法國,其形式荒誕,情節支離破碎,人物的個性、行為乃至整個存在狀態也都是難以理解的。

  荒誕戲劇派的代表人物是塞繆爾·貝克特。1952年出版了荒誕戲劇的經典之作《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兩幕劇,場景設在荒郊野外,出場人物共5個: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又稱戈戈)和弗拉季米爾(又稱狄狄)、奴隸主僕二人波卓和樂克、報信的小男孩。

  第一幕中,兩個流浪漢相遇了,他們互不相識,但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至於戈多是誰,他們一無所知,也說不上為何要等他。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們無所事事,說著無聊的話,幹些無意義的事情。最後,報信的小男孩來了,告知兩個流浪漢說戈多今晚不來了,明天準會到。

  第二幕中,流浪漢戈戈和狄狄繼續等待戈多,只是他們感到更加無聊了。為了「證明自己還存在著」,他們說著不著邊際的話,卻又沒有互相聆聽。他們想要離去,卻又下不了決心。最後,狄狄對戈戈說:「咱們走不走?」戈戈回答:「好,咱們走吧。」然而他們卻站著不動。

  《等待戈多》因它反傳統的劇本模式和不知所云的內容,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認識到這部戲劇的內涵,《等待戈多》不僅被譯成了十多種文字,甚至讓貝克特獲得了196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