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朋友」歌德和席勒
2024-10-04 04:42:31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歌德和席勒同是18世紀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中心代表人物。「狂飆突進」運動是始於1765年的一場德國文學界的運動,其名稱來源於音樂家克林格的歌劇《狂飆突進》,它是一場在文學創作上推崇創造性力量的運動。在這一時期,德國的文藝形式開始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因此「狂飆突進」運動也可以說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幼稚時期。
自1771年從斯特拉斯堡大學畢業後,歌德的文學創作一直堅持體現「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些具有反叛精神的形象,表達自己追求文學進步和社會進步的思想。令歌德成名乃至轟動德國的,是他在1773年完成的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這部作品取材於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的史實,歌德在劇中再現了那一時期的社會動盪。通過描寫暴力壓迫和陰謀詭計,它激起了人們對18世紀仍存在的封建統治的仇恨。劇中主人公葛茲是一個正直善良、勇敢剛強的敢於爭取自由的英雄,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該作品發表後,歌德名聲大作,成了「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
青年時期的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根據歌德本人1772年的一段生活經歷改編,講述了維特和綠蒂這對戀人感傷的愛情故事。小說通過塑造維特這個純潔真摯、熱情奔放、熱愛自由的青年形象,描寫了時代叛逆者與大環境的矛盾,從而抨擊了當時德國的封建社會。小說以維特致友人與綠蒂的書信及他的日記片段為講述故事的手段,把敘事、抒情、描寫、議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全書的感情濃烈,使讀者產生共鳴。這部小說受到了德國乃至當時歐洲各國青年的狂熱追捧,一時形成「維特熱」,歌德因此名聞整個歐洲。
《少年維特之煩惱》完成之後,歌德開始在魏瑪的朝廷從政,從此忙於公務而很少進行文學創作。這樣的生活持續了10年,有一天歌德再也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他逃離了魏瑪,重拾自己的文學理想。但這時候他已經放棄了「狂飆」式的文學幻想,轉入「古典」式的創作理念。其中較為重要的作品有《埃格蒙特》《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以及他很久之前就開始構思的《浮士德》。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這些作品雖然仍帶有「狂飆突進」的反叛精神,但這種精神已經明顯降低,這是歌德思想由激進轉變為柔和的證明。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歌德的思想矛盾更為明顯。他先是宣稱這次革命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隨著革命的深入,他又憎惡革命,並寫作了許多批判性的作品對革命進行詆毀。就在歌德的思想鬥爭最為激烈的時候,他結識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席勒,並開始了兩人長達10年的友誼和合作。
弗里德里希·席勒出生於1759年,比歌德小10歲。直到1787年來到魏瑪之前,席勒的創作主要有4部戲劇《強盜》《斐哀斯柯》《陰謀與愛情》和《歡樂頌》,還有歷史劇《唐·卡洛斯》。
《強盜》被恩格斯讚譽為「歌頌一個向全社會公開宣戰的豪俠青年」的作品,他充分體現了席勒反對暴政、爭取自由的精神。《陰謀與愛情》是席勒青年時代的巔峰之作,它與《少年維特之煩惱》同是「狂飆突進」運動最優秀的成果。《唐·卡洛斯》則標誌著席勒創作的轉折。它以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16世紀西班牙宮廷內的政治鬥爭,最後以正義者被殺為結尾。這一結尾表明了席勒不再認為開明君主統治是一個可以輕易實現的理想,他跟歌德一樣,從一個「狂飆突進」的知識分子變成了一個開始深入反思自己的作家。
就在《唐·卡洛斯》完成的次年,席勒被歌德舉薦到耶拿大學任歷史教授。但是,這個時候兩人並未真正相交。歌德從教之後也幾乎沒有進行文學創作,他專事歷史和美學的研究,並沉醉於康德哲學之中,沉澱自己的內心。
1794年,席勒與歌德訂交。他們在魏瑪主辦劇院,並一起主編文藝刊物。雖然兩人的思想方式有明顯的不同,但他們在志同道合的基礎上能夠互相討論、補充並互相促進,所以兩人的友誼一直維持了下來,直到1805年席勒因病去世。在此期間,他們一起創作了警句詩《饋贈》和一系列謠曲,在互相鼓勵下,他們還各自寫下了諸多重要作品。他們的作品從前期的「狂飆突進」風格轉變為古典主義風格,為德國古典文學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席勒去世後,歌德仍舊保持著極高的創作熱情,又寫出了將近20部作品。這些作品之中,又以《浮士德》的成就最高,它的最終完稿,使歌德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