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金字塔叫「板凳」
2024-10-08 17:04:5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建築最初的體現方式是住所,有了棲身之處才能創造建築藝術。古埃及最初的住宅主要分為兩種。
尼羅河下游三角洲物產比較豐富,木料和紙莎草較多。於是,這一帶的古埃及人住宅以木材為牆基,以紙莎草束編牆,屋頂也用紙莎草束堆砌而成,有的住宅還在牆外面抹了泥。尼羅河中游峽谷地帶木材較少,這一帶的住宅多以卵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圓木排成屋頂,上面再鋪一層泥。
這兩種住宅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非常簡單,構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的場所。然而,生活的場所並不是古埃及人最重視的東西,他們更加在乎死後的住所。
古埃及人有很強烈的前世今生的輪迴觀念,在他們看來,生活不過是一個人生命中極為短暫的一小段過程。人死之後,生命並沒有消失,而是在另一個世界延續。經過一段時間的輪迴之後,人還有來世,來世的福祉,靠的就是今生的修行及死後身體的保存效果。正因為這樣,古埃及人非常重視保存亡者的身體,他們費盡心機想要為靈魂提供一個絕妙的皈依之所。
因此,古埃及人特別重視陵墓的建造,特別是有財有勢的人家,總是不惜人力物力把陵墓做得非常考究。在最初的沙坑墓穴之後,古埃及人產生了建造地上墓穴建築的想法,就像是我國古人在陵墓前立碑一樣,古埃及人希望可以有地上的建築來表示對於亡者的紀念。於是,瑪斯塔巴就出現了。
「瑪斯塔巴」源於阿拉伯語,意思是「板凳」。這個形容很貼切,瑪斯塔巴確實像板凳放置在地面上一樣。瑪斯塔巴一般高9米以上,相比於金字塔,瑪斯塔巴並不算高大,但是在公元前4000年已經算是比較宏偉的建築了。
在金字塔出現之前,瑪斯塔巴就是古埃及王室家族的主要陵墓形式,這種下大上小的建築形式也是金字塔的雛形。古埃及人認為人死之後靈魂不滅,繼續存活,但是他們並不知道死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因此只能夠通過現實中的衣食起居來推測死後的生活,於是陵墓就隨著住宅和宮殿的變化慢慢轉型和發展。
在古埃及第三王朝的時候,陵墓建築發生了一個重大改變。公元前約2750年,法老左塞爾為了表示自己死後還是另一個世界的統治者,就想修建一個前無古人的宏大建築來彰顯自己的神性。根據設想,這個建築不僅要包括一座與法老生前住所相當的宮殿,還要有專門用於慶典和祭祀的樓台。左塞爾將這項工程的設計工作交給了伊姆霍太普——建築學的奠基人。
起初,伊姆霍太普並沒有擺脫瑪斯塔巴這個傳統建築的思維限制,他認為只需要更換一下建築材料,用大型切割石材代替泥磚就行。但是,建造的時候,無論怎樣擴大規模,法老還是覺得不滿意,認為陵墓難以凸顯它的偉大。伊姆霍太普苦思冥想,突然,一個想法跳了出來,那就是將已經擴建幾次的瑪斯塔巴當作底座,一級一級往上延伸,建造高大的宏偉建築。
經過工匠們夜以繼日的工作,第一座金字塔展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左塞爾金字塔。作為一個過渡階段的產物,左塞爾金字塔並不是純幾何樣式,而是階梯式的。左塞爾金字塔的基底東西長126米,南北長106米,高約60米,由六層台階構成。除了主體建築金字塔,陵墓還包括周圍的廟宇,整個建築群占地547×278平方米。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陵墓建造中,墓室仍舊在地下,金字塔類似於墓碑,是象徵性建築。
除了陵墓主體上的創新,左塞爾陵寢的其他建築與傳統陵寢相比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陵寢的祭祀廳堂、圍牆及其他附屬建築物仍然是模仿木材和紙莎草造型。不過,模仿紙莎草造型的柱子精雕細琢,看上去纖細華麗,反而更襯托出了金字塔的宏大莊重。紙莎草是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標誌,模仿紙莎草冠狀頂端的柱頭也成了建築史上的第一種柱頭。
左塞爾金字塔建築群的圍牆由200段錯落有致的牆面構成,其中有14段牆面較大,正門就在這14段牆面的其中一段上,另外13段設置有「假門」。之所以說是假門,是因為這些門是供法老的靈魂出入的。從正門進去,是一個狹長、黑暗的甬道,穿過甬道,遼闊的天空和宏偉金字塔就呈現在眼前了。日光下,站在甬道的陰影里,你就會感覺那六級巨大的台階就像是通往天堂的階梯,而法老就是通過這段階梯,到達古埃及主神阿蒙太陽神的住所。
古埃及人的生死觀
古埃及人篤信萬物有靈,他們認為人死後,不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靈魂能夠脫離人的肉體再次復活直至永生。「肉體死亡為靈魂開啟通往永生的大門」,這個觀念在古埃及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按照古埃及人的觀念,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主要依靠兩種東西:一個是看得見的肉體,另一個是看不見的靈魂。當一個人死後,靈魂就擺脫了肉體的束縛,可以自由地飛離屍體。但是,靈魂無法獨立存活,屍體仍是它依存的基礎。所以,只有為靈魂製造一具永遠不腐的身體,它才能夠在來世復活。
在古埃及人看來,人活著的時候沒有死去之後重要,這就是他們大興陵墓、製作木乃伊的原因。只有完好地保存了屍體,靈魂才能夠安然復活;只有給屍體一個堅固的住所,復活的靈魂才能在這座「永恆的居所」里享受自己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