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此情綿綿無盡期 一
2024-10-08 12:54:06
作者: 田聞一
張學良有幾個兄弟姐妹一直居留、生活在祖國大陸。而且,也就因為他的關係,大都受到特別的關心和照顧。張學良的小弟弟張學銘比他小很多,6歲喪母;學銘是由大哥大嫂張學良于鳳至夫婦一手細心帶大,畢業於日本東京步兵學校;回國後先後在父親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作過天津警備司令,國民黨政府東北長官司令部參議室參議,東北行轅參議室副主任、總參議等。新中國建國後,歷任天津市建設局副局長,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副局長、顧問;民革第五屆中央委員、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員,"文革"中遭迫害入獄,1973年平反。是第三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常委,1983年4月9日在北京病逝。
張學銘生前經常深切懷念大哥張學良。每當逢年過節全家團聚,他都要在飯桌上給大哥留一個位子,以寄託相思之情之切。張學良的四弟張學思,與大哥張學良感情特別不同,他畢業於北京匯文中學和南京中央軍校。「九一八」事變後,正在北京上學的張學思不知究里,去到大哥住地――北京順慶王府(現全國政協所在地),質問大哥為何不抗日,讓大哥有口難言,默默流淚。學思看出大哥有難言之隱,不過他還是聲淚俱下,再三勸大哥率東北子弟兵儘快打回東北老家去。
西安事變發生時,張學思在南京中央軍校學習。期間,張學良急電四弟火速去西安。學思因在外地實習,接電報遲了沒有去。不然,說不定他在西安事變中會出演一個角色。儘管如此,因學思在西安事變中言辭激進,有悖於軍校定下的調子,受到軍校處分,被關了禁閉,直到大哥的事告一段落,才被解除禁閉。張學思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在南京中央軍校畢業前夕,馮玉祥特別贈送給了他一樣頗有寓意的禮物――是一枚刻有東三省地圖的銀盾。顯然,當時居中央高位的馮副委員長,是提醒張學思不忘家恥國恥,打回東北老家去。對此,張學思一刻也沒有忘記。不過,這份責任、擔當,是在他以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戰將後,才得以實現、完成的。
抗戰中,隨著戰局的不斷變化,張學良被不斷轉移。張學思曾專門去浙江溪口看過大哥,可大哥被特務監視很緊,兄弟倆沒有單獨談話的機會。那是一個大雨滂沱的日子,大哥利用一個躲雨的機會,避過特務監視,在雨聲滴噠的屋檐下,給學思作了一次令他終身難忘的談話。也許就是這次談話,改變了張學思以後的人生道路和命運。
張學思最初在大哥的舊部――東北軍萬福麟的53軍服役,擢升為上校。抗戰中,他對蔣介石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政策不滿,在連天的烽火中,轉而投身抗日積極的東北軍呂正操部。呂正操原是他父親張作霖麾下將領,後來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抗戰末期,張學思成了八路軍冀熱遼軍分區一個英勇善戰的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他是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中的一員猛將,1948年10月,率部參加了解放瀋陽的戰鬥。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先後擔任過遼寧省政府主席、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東北大學校校長。以後,他陸續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校副校長、海軍參謀長等要職,1956年授於少將軍銜,1970年去世。張學良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在他的眾多兄弟姐妹中,惟四弟學思與他最為情投意合。張學良還有一個弟弟張學曾,曾在聯合國組織秘書處任職。
張學良在大陸有兩個妹妹,一個是二妹懷英,一個是四妹懷卿,都是盧夫人所生,她們都住在天津。說起大哥,她們特別有感情。她們說,父親張作霖是個思想守舊的軍人,對女孩子管教極嚴,規矩很多。但大哥卻敢於打破一些封建禮教傳統,從小帶著她們在大帥府捉迷藏、帶她們到河邊放河燈,給她們講故事,讓她們剪辮子、放小腳等等,給了她們許多童年的歡樂。
懷英老人深情回憶:「我的婚姻是父親包辦的,出嫁時我才15歲。按照我們東北的習慣習俗,閨女出嫁,要娘家哥哥抱上轎。我年紀小,捨不得離開家,哭著賴著不走。大哥把我抱上轎,又把花轎的轎簾撩開,逗我說,『看,當新娘子了,還哭鼻子?』大哥一直逗得我破涕為笑,才讓大轎抬著我離開了家。」在以後的日子裡,懷英同她的丈夫、蒙古達爾罕親王的兒子毫無感情,志趣也完全不相同,離了婚,回到天津獨居。大哥知道她經濟拮据,立刻給她匯去五千元錢……她說,大哥對她的關懷,令她終身難忘。懷英老人說到這些悠遠的往事和骨肉親情時,那張與張學良有些相像的、年輕時肯定漂亮、而今千折百皺的清瘦臉上,總會浮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表情:少女似的遐想、扭怩、甚至還會掠過一絲紅暈。然而,更多的是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世滄桑後的感覺、感念、懷想。每一次,懷英老人在款款深情地談完大哥後,她的情緒都要很長時間才能趨於平靜。
懷卿老人則站在這樣的角度懷念大哥。她說:「天津剛解放,日理萬機的軍管會主任黃克誠將軍,竟然親自上門來看望我和我的母親,給了我們許多關照關懷。讓我們有吃有住,過的日子舒心。過後,我還當選為天津市政協委員,有相當的地位……我張懷卿何德何能?我、我們家能過上這樣好的日子,都是因為有大哥的原因。共產黨是講感情,講人情的。是念舊的。」……
對於在海峽彼岸台灣,在漫長的歲月里,一直承受著「劫持統帥」等罪名的張學良將軍,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給於高度評價、無時無刻不在關注他,想法設法幫助他、帶去黨政府和人民對他的感念關心。
張學良、趙一獲夫婦僑居美國夏威夷後,中國駐洛杉磯領事館總領事就多次代表黨和政府領導人上門關心、拜望張學良將軍,並盛情邀請將軍夫婦在身體條件允許時回到東北、回到大陸看一看。特別是,張學良夫婦先後病重住院期間,相關領事館官員更是去醫院探望他們,噓寒向暖,關心得無微不至;贈送花籃等等,代表黨和政府向他表示慰問……
張學良不在大陸了。然而,他留在大陸的好些舊部,同樣享受到他的恩澤,感受他的光輝。舊部們以不同的形式、方式懷念、感念少帥。曾經在老帥張作霖和少帥張學良手上相繼擔任過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秘書、奉天省農會會長的高崇民,東北解放後,任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新中國成立後當過全國政協副主席。1961年,他在參加周恩來總理主持的紀念「西安事變」25周年紀念會會上,心有所感,當場吟出「今日座中皆旺健,一人憔悴在東南」的詩句時,面容戚戚。周總理一時沉浸其中,久久不語。很快,周總理抬起頭來,看著高崇民,目光炯炯地說:「『憔悴』二字太消極,不如改為『奮鬥』吧!」周總理說這話時,神情凝重,心馳千里,流露出對張學良很深的思念之情。高崇民說:「好,總理,我這就改。」這就當即改了。
黨和政府對張學良的感念,不僅惠及他的家人,就連服侍過他的夫人于鳳至的,已經老去的女傭,人們口中的王奶奶(綽號瘸王)和王奶奶的一個孀女也妥為照顧照看。讓王奶奶無憂無慮地活到90多歲,1987年逝於北京。王奶奶去後,她的孀女,仍由政協一如既往地照顧始終。
于學忠也是張學良的舊部。他是原東北軍的著名將領,張學良的得力將領,左膀右臂。抗戰中,他參加過淞滬會戰、台兒莊會戰、武漢保衛戰等,立下赫赫功勳。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河北省副省長。當張作霖的遺產――順承郡王府賣給國家時,周恩來總理專門囑咐主持這項工作的于學忠,在給張學良的相關家屬分配款額時,注意給張學良留一份,即使一時無法轉給張學良先生,也要以張學良的名義存入銀行。于學忠把這項工作作得很好。
在東北,少帥張學良對教育的投入、重視,有口皆碑。早在1928年,他剛剛掌控了東北全局,就在父親的遺產中,毫不猶豫、毫不痛惜地提出1000萬元巨款,作為建設東北文化教育事業的開辦經費。他拿這一大筆錢,首先提高了中小學校教師的工資。當時,在全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及之後的熱河四個省的180多個縣,在每個縣辦一間模範小學,名為「新民小學」。所有入學子弟,尤其是窮苦人家子弟,都能享受相應的助學金。張學良心中有個宏偉藍圖,這就是百年樹人,他要為東北打造出一大批人才。雖然最後因「九?一八」事變,未能全部貫徹執行,但張學良此舉,為東北的教育打下並埋伏了一個良好的根基。僅此一事,也足見少帥對東北、對家鄉父老兄弟姊妹愛之深切、情之殷殷。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一個人,無論這個人生前有多麼大的權勢,以至這種權勢壓得民聲喑啞或發出與事實相違的聲音;抑或這個人受到冤屈,但這畢竟都是暫時的。因為,歷史的功過畢竟擺在那裡,浮雲之後,是明淨的天、是朗朗乾坤。
橫亘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民族功臣」張學良將軍,他的功過就擺在那裡。在他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生中,有過光采照人的時期、有過愁雲慘霧的籠罩、有過眾說紛紜、疑竇叢生……然而,將軍的貢獻、將軍的風貌、將軍的風采、將軍的人品、將軍的精神全都匯聚到沉甸甸的歷史豐碑上。一個世紀的昭昭日月,將「張學良」三個金色的大字,鐫刻在了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