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霜蹄蹶 一
2024-10-03 22:07:12
作者: 何香久
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曾料到,第二年——乾隆十三年(1748)春天的會試,紀曉嵐竟然馬失前蹄,放榜時名落孫山。
導致紀曉嵐落第的原因,是「以經破題」,不為考官所欣賞。
會試亦為三場,第一場試《四書》文三篇,這三篇《四書》文即可決定考生的命運。從乾隆四年(1739),皇帝即有諭示,殿試策文,推重經史。五年(1740),又頒諭倡讀宋儒書,令儒士研精理學。九年(1744),朝廷再度提倡科舉士子講求經學,本年策試天下貢士,乾隆皇帝又諄諄告誡:「不可事詞章而略經術,急進取而競聲華[1]。」「國家設科取士,首重者在《四書》文[2]。」考官閱卷亦必先閱頭場,擇其清真雅正者,再合較二、三場。《四書》文不及格,其他再好的文章也難進入考官法眼。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本年第一場三道《四書》文題目是:
一、《大學》「好人之所惡」二節;二、《論語·八佾》「子曰:嗚呼!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二句;三、《孟子·盡心上》「魯君之宋,呼之垤澤之門」二句。
如果按正常發揮,潛心經學的紀曉嵐應對這樣考題當不是難事。或許是太想在這次會試中能夠出手不凡,來個碰頭彩,他不按常規,來了個別出心裁的「以經破題」——用現成的其他經文來破《四書》之題。清代獨逸窩退士《笑笑錄》記紀曉嵐從《四書》句子破承之事甚詳,其謂:紀曉嵐的好友劉墉之侄,為劉墉置了一套宅邸,這套宅邸買下來好長時間卻一直空著,有人問其中緣由,劉墉的侄子回答:我叔叔對那套房子不太中意。紀曉嵐集《孟子》句評論此事:「曠安宅而弗居,敬叔父乎?甚矣,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惡在其敬叔父也。噫!為其為相與!」此文文章頗具晚明小品風格,然畢竟是遊戲文字,與正規會試之答題標準大相逕庭,故被考官批落。
紀曉嵐這一回聰明反被聰明誤,懊悔不迭。
猶如兜頭潑了一盆冷水,貢院發第一場榜,躊躇滿志的紀曉嵐只覺得眼前金花飛迸,差點昏厥過去。同來赴試的士子們,原本把他當成第一個對手,這回紀曉嵐被勘落,有人彈冠相慶,有人為之扼腕。
已經成為紀曉嵐知心朋友的董元度,也為之惋嘆,他寫了一首長詩安慰紀曉嵐,勉勵他振作精神,再鼓羽翮。
這次落第對紀曉嵐心理上的打擊是沉重的,讓他平生第一次嘗到了失意的酸辛。
以後幾十年的官宦生涯中,紀曉嵐曾八任鄉、會試正、同考官,提督福建學政,每一次赴任,都能躬謹此事。在他七十九歲那年任壬戌會試總裁官時,尚念念不忘,有詩寫道:「拭目挑燈夜向晨,官奴莫訝太艱辛。應知今日持衡手,原是當年下第人。」
朋友們很及時地給了他慰藉。這一年,紀曉嵐與秦澗泉、盧紹弓、張松坪、周筠溪、陳筠亭、王穀原、左羹塘、丁藥圃、錢辛楣,還有剛剛到京做官的好友袁皋使的哥哥袁守侗等青年士子再加上從兄紀昭,結了一個「文社」,每半月聚會一次,商榷制義,經常長談到天明才各自回家。又往往彼此過從,或三四人、或五六人,看花命酒,日夕流連,時以詩句相唱和,日子倒也過得很快。他漸漸從落第的陰影中擺脫出來,仍舊又是那個活潑慧黠、風流倜儻的紀曉嵐了。
更讓紀曉嵐鬱悶的是,文鸞死了。
因為當年回京倉促,四嬸答應他等給文鸞置辦好衣服,就送她進京。這期間,他給四嬸寫過信,四嬸復過一信,言即送文鸞入京,以後再無消息。
之後紀曉嵐得到老家那邊的消息,文鸞去年在紀府做婢女期限已滿,四嬸有意成全,便為她置辦衣服簪環,即將打發人送文鸞進京。但文鸞的父親受人調唆,向紀府索要高價,四嬸不允,文鸞的父親即將文鸞領回家中,這件事就僵持下來了。文鸞回老家後,不久竟抑鬱而死。
紀曉嵐聞文鸞死訊,悲不自勝。從此每到中秋時節,家鄉送來新採摘的紅棗,他的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
又過了幾個月,紀曉嵐納郭氏彩符為妾室,那年郭彩符十三歲。
郭彩符的父親是大同人,流寓天津,生郭彩符時,其母夢見一個人賣端午節的彩符,買了一枝,因此便把剛落生的女兒喚作彩符了。
郭彩符聰明漂亮,一副小鳥依人的樣子,深得紀曉嵐喜愛。在眾多的妾室中,郭氏和後來的沈氏是他最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