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天地之中> 三 成竹在胸,有條不紊

三 成竹在胸,有條不紊

2024-10-03 21:02:46 作者: 楊東明

  在國家文物局和郭旃先生的指導下,登封市的迎檢準備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登封市申遺指揮部提前組織了有關人員到福建土樓、吉林省集安高句麗王陵等成功申遺的地方參觀學習,了解他們在申遺驗收評估階段採取的好經驗好辦法。指揮部特別成立了10個工作小組,分頭做好迎檢的各項準備工作。

  指揮部採用約稿、座談等形式,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和「嵩山文化研究會」對「嵩山文化——嵩山歷史建築群」的文化價值進行了深入挖掘和全面提煉,撰寫了30多篇論文,出版了3期學術專輯,對「天地之中」的理念進行了新的發展和闡釋;

  指揮部對迎檢期間的觀星台測日影、嵩陽書院琴棋書畫、少林寺武術表演、中嶽廟道場等嵩山文化特色表演,進行了反覆演練;

  有關迎檢匯報材料已經全部完成,並且經過了專家的評審;

  迎檢路線已經最後擬定,並且開展了市區、各申報地及遺產所在鄉(鎮)的環境衛生專項檢查;

  指揮部還以分包責任制的形式部署了各路段各景點的社會穩定工作,做好了預防及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方案。

  本書首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

  2008年9月12日清晨5點50分,國際專家拉姆齊女士搭乘CA174航班抵達首都機場。國家文物局有關方面負責人和鄭州市市長助理齊岸青接機。機場用餐之後,拉姆齊女士換乘CZ3116航班離開北京飛往新鄭機場。11點30分,拉姆齊女士到達新鄭機場,時任登封市長吳福民親往接機。

  當晚6點30分,鄭州市人民政府在登封市天中大酒店六樓餐廳舉行歡迎宴會,時任鄭州市長趙建才向拉姆齊女士贈送了鄭州市的城市鑰匙。

  2008年9月13日上午9點,鄭州市申遺委員會副主任丁世顯主持嵩山歷史建築群情況介紹會。會場上擺放著精心製作的沙盤,投影儀向大屏幕上投放著圖文展示,隨後,又播放了嵩山歷史建築群申遺專題片。

  接下來,是清華大學副教授劉暢介紹嵩山建築群的價值。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情況,則由登封市長吳福民親自介紹。

  拉姆齊女士在會上向有關人員進行了提問,和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交流。

  當天下午2點30分,拉姆齊女士乘坐的車輛沿中嶽大街、陽城路、少林大道抵達太室闕小停車場。她一路欣賞了整治後的優美環境,又瀏覽了太室闕可移動圖文展闆。太室闕獨特的四阿頂和周身的雕飾引起了她濃厚的興趣,她還詳細地詢問了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制。

  當天下午3點多鐘,拉姆齊女士由中嶽廟黃至傑道長陪同,從中嶽廟正門進入廟內考察。名山第一坊、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崇高峻極坊、峻極殿……沿著中軸布局的十一進古建築成了一條深遠神聖的甬道,兩旁佐以錯落有緻的各式輔配建築,形成了一個氣勢宏大、雄偉壯觀的中國古代禮制建築群。

  為了迎接拉姆齊女士的到來,中嶽廟特意為她準備了祈福道場。醮壇之上,擺放著香爐、燭台、花瓶、香筒;醮壇四周,幢幡飄拂,輕煙裊裊。執事高聲唱儀,霎時鐘磬和鳴,迴旋不已,宛如眾仙縹緲,步行虛空。道士們手執桃尺,齊聲誦唱經文,其韻琳琅,汩汩如湧。高功踏罡步鬥,神馳九霄,啟奏上天,為蒞臨中嶽廟的貴賓祈福。

  中國獨特的道教文化深深地打動了拉姆齊女士。道場科儀中的圭簡、如意、法劍、桃尺、鎮壇木之類的法器和各種神像、紮作、道服等無不浸透著神秘的東方文化色彩。拉姆齊女士認為,中嶽廟古建築與道教之間相依相存、相輔相成的關係,是人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共生共榮的典型例證。

  在祈福科儀結束之後,顧士修道士在現場回答了拉姆齊女士的各種提問。

  當日下午4點50分,拉姆齊女士完成了對中嶽廟的考察評估。中嶽廟道長黃至傑在「名山第一坊」前向拉姆齊女士贈送了紀念品。

  當日下午5點,拉姆齊女士乘車沿少林大道、陽城路到達啟母闕。

  拉姆齊女士一路察看了整治過的周邊環境。在啟母闕這一古樸的石構建築面前,拉姆齊女士仔細地欣賞了闕身四周存留的夏禹化熊、啟母化石等雕刻畫像,饒有興緻地聽取了關於大禹、啟母、啟和啟母石的神話傳說。拉姆齊女士認為石闕這種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古建築,歷經兩千年風雨依然保存完好,不能不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

  2008年9月14日上午8點30分,拉姆齊女士乘車沿登告公路、觀星台東南小停車場、廣場,在中甬道台階處下車,步行至觀星台。這座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象建築深深地吸引了拉姆齊女士,她詳細地詢問了觀星台的建築年代,察看了二戰期間日軍炮擊留下的殘痕,然後又登上了構成圭表的磚砌台體。

  「片石飽風雨,殘台閱古今。誰從千載後,圭影識天心?」觀星台的工作人員為拉姆齊女士做了日圭測影的現場演示,拉姆齊女士對中國古老的天文文化深表讚嘆。公元前11世紀,周公姬旦在此建立測景台,「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公元1276年,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在此建造觀星台,不久即創製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

  拉姆齊女士詳細地詢問了觀星台的保護措施,希望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建築之一能完好地永存於世。

  當日上午10點鐘,拉姆齊結束了觀星台的考察,乘車前往少室闕。拉姆齊女士詢問了少室闕與少室山廟相互對應相互結合而形成的祭祀少室山的禮制文化,察看了石闕上的馬戲圖、狩獵圖、蹴鞠圖等雕刻。她在與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長宮嵩濤交談時,表達了對1953年建造的少室闕保護房的個人看法。她認為少室闕保護房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不必拆除,以繼續保留較為合適。

  離開少室闕,拉姆齊女士乘車於上午11點鐘到達會善寺。「唯會善之寶地,繼天竺之真風。有窣堵波兮棲靈骨,有琉璃壇兮鎮梵宮……」拉姆齊女士步入古木掩映的寺院,不覺神色怡然。山風颯颯,仿佛在向她送遞著一種超越時空的佛韻。

  在會善寺大殿這座元代古建築前,拉姆齊女士久久地駐足。講解人員向她介紹了會善寺大殿這座嵩山地區唯一的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它深遠的出檐,巨大的鬥栱和殿內的減柱造型,都給這位國際專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會善寺又是一個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依存的典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佛教在中國在嵩山的發展史。會善寺是古代嵩山地區僧人的受戒中心,這裡高僧輩出,影響深遠。著名古天文學家僧一行(俗名張遂)即出自此寺。

  當日下午2點30分,拉姆齊女士乘車經守敬路、大禹路至嵩陽書院停車場下車,進入嵩陽書院考察。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嵩陽書院大而有容,自有一種古樸典雅的風格。對於這所中國古代的「高等院校」,拉姆齊女士僅曾耳聞,今天能夠親眼目睹,使她十分興奮。作為國際古蹟遺址專家,拉姆齊女士仔細地考察了嵩陽書院現存的各種建築和古樹名木,對它們的年代、維護情況、保護措施一一做了調查了解。她對這所中國傳統書院的建築格調、建築選址、整體布局的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待方在這所儒風濡染的中國古代「高等院校」裏,為遠道而來的外國專家安排了國學誦讀、象棋對弈、古箏彈奏的演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書聲琅琅,千年古書院裡,再現了當年儒家學子們誦讀國學經典的場景。

  象棋也是華夏的國粹,是國人內在智慧的外化。嵩陽書院鼎盛期的北宋,正是在這所書院裡出現過兩位理學大師,程顥與程頤。程顥善弈,曾作象棋詩:「大都博弈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宮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閒爭。」

  今天,為拉姆齊演示象棋對弈的兩人雖非劉項,卻自有幾分閒爭之時那種棋下走風雲的瀟灑與從容。

  當古箏彈奏之時,拉姆齊女士仿佛沉浸在一種異質文化的情調裏。《廣陵散》《長相思》《漁舟唱晚》《一簾幽夢》……秦箏吐絕,玉柱揚清,聽者的心弦不能不為之拂動。

  是高山?是流水?箏鳴聲聲,尋覓到了這位來自澳大利亞的知音。

  在嵩陽書院考察之後,拉姆齊女士經大唐碑西行,來到了西院。這裡是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檔案室和監控室。

  檔案室和監控室的建築外觀是中國傳統樣式,走進去之後看到的卻是現代化的裝修,現代化的設備。檔案室排列著專用密集櫃,配備了信息化數位化平台和電子文檔資源庫。拉姆齊女士隨口提出一個古蹟項目,操作員立刻從電子檔案中將其調出,然後顯示在了液晶屏幕上。

  監控室的一個個監視屏幾乎排滿了一堵牆,這套安全防範系統採用了模塊化數字矩陣控制系統,實現了對8處11項申遺地的實時監控。此刻,拉姆齊女士站在總控中心的指揮台前,25台智能高速球型攝像機、40台高清晰低照度彩色槍型攝像機及16台半球型攝像機一起工作,讓她同時看到了81個點位的監控圖像。

  拉姆齊女士頻頻點頭,對歷史建築群的安保措施讚不絕口。

  當日下午4點30分,拉姆齊女士乘車經由旅遊公路至嵩嶽寺橋西下車,步行考察了遺址的周邊環境,然後步入嵩嶽寺塔院的大門。

  嵩嶽寺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佛塔,講解者向拉姆齊女士介紹了這座建於北魏時期的古塔的歷史和建築特色。拉姆齊女士久久地佇立在塔下,觀賞著它那十二邊形筒體結構的塔身、火焰券形的門洞和壺門獅子的裝飾。此塔完美地融合了中國、印度和西域的建築文化,無論是整體還是細部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

  結束了對嵩嶽寺塔的考察之後,拉姆齊女士來到遊客中心,品嘗主人備下的晚餐。那是佛家的素齋飯,別具特色和風味。

  暮色四合,晚風拂面,一輪皎潔的明月悄然掛上了夜空。「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主人在古老的嵩嶽寺塔下為拉姆齊女士安排了中秋賞月的演藝節目。

  茶藝表演讓遠道而來的客人領略了這一東方文化的真髓。珍木精芽,靈泉活水,主人為拉姆齊女士送上香茶,請她潤喉潤心。一飲滌心,再飲清神,三飲得道,拉姆齊女士神情怡然地笑了。聽琴品茗,乃人間賞心樂事。客人一邊聽著繚繞的琴音,一邊品著淡雅的茶香,觀賞了精彩的書畫表演。

  身在異鄉為異客,欣逢佳節處處親。在深山古寺度過的這個中秋之夜,給拉姆齊女士留下了終身難忘的記憶。

  2008年9月15日上午,拉姆齊女士乘車經由旅遊公路、登少公路到達少林寺,少林寺高僧釋延玉在下車點迎候。少林寺名聞天下,拉姆齊女士為之心儀已久。她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陪同,考察了少林寺常住院。她沿著寺院中軸線,依次察看了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七進明清建築,在千佛殿,她看到了300多平方米的古壁畫,看到了歷代武僧殿內練武時在磚地上留下的48個站樁腳坑。眾多的古建築物、碑刻、壁畫、古木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向拉姆齊女士印證著少林寺和少林武術的真實性,完整性。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林武僧吐納真氣,開山摧石,向拉姆齊女士做了精彩的武術表演。韋馱獻杵,童子拜佛,摘星換鬥,倒拽牛尾,青龍探爪,白蛇吐信,霸王舉鼎,飛燕穿簾……一招一式精湛的武功,贏得了拉姆齊女士的陣陣掌聲。

  禪武表演結束,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向拉姆齊女士贈送了紀念品。然後拉姆齊女士從少林寺常住院乘坐電瓶車至台階處下車,步行至初祖庵。講解人向拉姆齊女士介紹了達摩祖師面壁十年,創建佛教禪宗的事跡。這座紀念達摩的庵堂是北宋時期的古建築,初祖庵大殿是宋代木建築結構的典例,在中國古建築史上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當日上午11點鐘,拉姆齊女士來到塔林考察。位於少林寺常住院280米遠的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歷代高僧的墓塔群。這裡古塔叢立,其勢如林,拉姆齊女士認真地觀看了這些建於唐、五代、宋、元、明、清7個朝代的241座古塔,她為古塔群擁有的不同年代、不同造型、不同的藝術風格所折服。她由衷地稱讚這個中國現存數量最多、歷史延續時間最長的古塔群為「古塔藝術博物館」。

  當日下午2點30分,由鄭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齊岸青主持,召開了考察評估座談會。參加人員除了有關領導外,還有文物古建築專家楊煥成、張家泰和少林寺、中嶽廟及景區村民的代表。拉姆齊女士談了考察評估的感受,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按照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規定,參加考察評估的專家是不能當場表態的,所以拉姆齊女士並沒有在會場上表達她對此次考察評估的態度。

  2008年11月下旬,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遺意外受挫。拉姆齊女士得知消息後,向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提出了抗議,並約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主席,當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希望他們能更正先前的評估意見。

  拉姆齊女士對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評估立場和熱愛之情,就此表露無遺。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報錯
    • 手機上看
    關閉
    友情連結:半夏小說|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