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永存的摯愛
2024-10-03 21:02:14
作者: 楊東明
嵩山歷史建築群申遺項目的名稱,是冠以「天地之中」4個字來終定的。我國天文學界有一位老專家,對這4個字關注已久。
伊世同先生是中國天文博物院的著名學者,天文學界的老前輩。中國天文儀器的變演史是他終生研究的專業方向之一。
伊世同先生認為,中國的天文探索和天文儀器的產生,發端於史前期的天文測影。20多年前,他為了核校一種在考古中新發現的天文專用工具——「量天尺」而多次來到登封古觀星台,對「量天尺」進行觀測和比對。通過深入的學術考察,並且研究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之後,伊世同先生得出了一個結論:中國傳統的天文和歷算是以「測影」為核心為基礎的。中國的人文發展,當以天文為始!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據《周禮》記載,周公為周室東遷選址,而在嵩山洛水一帶「測影」,這是一種敬天法祖的行為。在古人的觀念中,祭祀和戰爭比生產和生活更為重要,上天通過太陽投射的影子的變化來啟示人們的行為,來指引吉凶禍福,來安排季節時令……所以,通過探索日影變化的規律來尋找祭祀的「天地之中」,就是一件非同小可之事了。
周公在陽城測影,就是為了尋找「地中」。它的天文定義是:立八尺之表,在夏至時,表的影尺為五寸,即謂之「地中」。
根據《周禮》的記載,土圭是一種玉石磨製的尺子,它的長度依據的是特定地點所設置的垂直立表(八尺表)在一年中的最短日影。人類的測影行為,最初依據的是自己或者他人的影子,逐漸發展為設立木桿、石柱。木桿和石柱的高度相對固定,測量的結果也就變得更為準確。
在古代,部族的長老通常身兼諸多要職,他們既是族長,也是巫師和軍事指揮。巫師的職能,兼通著星相、風雨觀測、醫藥、歷算、占卜等等。因此,「測影」用的特製玉尺——土圭,必然為部族長老所專有。部族長老交權時,土圭也一併移交,久而久之,土圭也就演化成了權力的代表物。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每逢盟誓之際,都要將誓言朱書於圭片之上,此舉暗含著對上天規律的絕對信守。隨著天文知識的發展,後人將垂直豎立的表臬與沿子午線水平面臥放的圭尺結合起來,於是產生了圭表。它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測天儀器和祭祀禮器。這一頗具特色的天文儀器,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人類的偉大貢獻。
周公在登封告成測影得到「地中」,這裡也就成了祭祀之地。中國的甲骨文里的那個「中」字,是一個象形字體,整個字形就是一桿祭旗。在祭杆的上下兩端,畫著四條飄拂的旗幡。它表示尋求與測量「地中」,是一種隆重的祭典儀式。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崩後,周公攝政,政權、軍權、族權一人獨攬。更重要的是,周公實際上承擔著部族中大巫師的重責。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禮」。周公制定了周禮,而周禮中最核心的部分則是對天地和祖宗的祭祀和拜禮。中國幾千年來敬天法祖的禮制,是以周禮為根基而發展起來的。周公當年之所以在嵩陽測影,除了比對測天數值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對嵩岳的祭祀。
測日影的行為本身,即是一種與上天的溝通和交流,企望得到上天的旨意;而上天則通過日影的投射,確認了這種溝通的有效性,認可了周公替天行旨的代理身份。
它是後來的「君權神授」理念的雛形。
就這樣,我們的先人從原初的天文觀宇宙觀出發,走向了政治觀,人文觀。
在郭守敬誕辰770周年國際紀念活動中,伊世同先生發表了論文《周公測景台》。在這篇文章中,伊世同先生提到了中國歷史上一件意味深長的往事。
那是1937年的春天,當時西安事變結束不久,蔣介石面臨著抗日與國共合作等內外困局。蔣氏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點著手,尋求突破,一解百解地找到一統之道。
蔣介石雖非天文學家,亦非歷史學家,但他卻從政治謀略的角度意識到了周公制禮和禮制治國的重要意義。所以當他親赴嵩洛視察,到達周公測景台的時候,就向身邊陪同視察的侍從和官員們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周公為何要測影求中?周公制禮治國,平定天下有何典故?
蔣介石身邊的那些人或茫然不知,或答非所問,弄得蔣氏十分不悅。當他回到南京之後,立刻責令中央研究院組織專家學者,趕赴河南登封對周公測景台進行詳細考察。並且要求5月底之前,必須交出《周公測景台調查報告》。
這支特遣考察隊中囊括了當時的學界名流,考察之後所撰寫的報告的署名者為董作賓、劉敦貞、高平子等人。它以中央研究院專刊的名義,交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刊首還印有朱家驊先生撰寫的序言。如此之高的規格,充分地表明這部由不同行業的學者與專家合撰的刊物,有著非同尋常的政治背景。
《周公測景台調查報告》剛剛出版,抗日戰爭就全面爆發了,未能起到調查的組織者想要達到的政治目的。但是拿蔣氏此舉來對應周公在嵩山測影求中並制禮治國的行為,不難清楚地看到宇宙觀文化觀對政治觀人文觀的深遠影響和巨大作用。
作為天文學家,伊世同先生深深懂得登封古觀星台對於中華民族乃至對於全人類的價值和意義。這處歷史瑰寶對他產生著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種莊嚴的使命感也由此而生。伊世同老人發出宏願:要在80歲之前,把登封古觀星台建成中國天文博物館!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伊世同先生就四處奔走,不遺餘力地宣傳登封觀星台的重要價值。他呼籲各界關心登封古觀星台,並且積極籌集資金,為建成中國天文博物院而不懈地努力。
他做了方案規劃,設計了圖紙,雄心勃勃地要在未來的中國天文博物院裡展放100件天文儀器,讓它成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天文博物場館。伊世同不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天文學家,而且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宣傳家、實幹家。他給時任河南省省長李長春同志寫信,向他陳述登封古觀星台的價值和在此建立中國天文博物院的意義。他的設想、他的誠心打動了李長春同志,在李長春同志的安排下,這個項目得到了50萬元啟動資金。
伊世同先生利用自己在天文學界的威望和影響,在應邀赴台灣參加學術交流的時候,召開新聞發布會,呼籲台灣各界對此項目給予支持。他的動議得到了台灣同胞們的贊同,他們紛紛應允在資金上給予襄助。
伊世同先生的遊說打動了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宋健同志欣然提筆,題寫了「中國天文博物院」七字,作為建院的院牌。這一題字發表於《中國開發報》,伊世同先生的文章《美好的夙願》也發表於這家報紙上。
伊世同先生對觀星台的保護和開放,還做出了具體的設想和建議。
其一,治理和保護環境。伊世同先生強調指出,這裡所講的環境是個泛指,它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文環境。治理的重點是擴大保護區範圍和拆遷範圍之內的民居。
其二,營造主題園林。以天、地、人三者的關係為主題,擴展後的保護區逐步向園林型發展。
其三,建立保護隔離地帶。最理想的方式是在保護區四周修建一條環路,以終止四周居民宅院向保護文物區蠶食逼近的局面。同時,環路也便於遊客乘車環遊,可以在車上觀賞和拍照,可以有效地疏導人流車流。
其四,要有統籌安排。嵩山保護區是華夏古文化與文明的源頭,從伊洛一帶直到開封、濮陽、安陽,到處都分布著各類文化遺址和文物,完全有條件列為聯合國主持的自然與人文保護項目。這涉及更大範圍的總體規劃與統籌安排,使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並且各自擁有獨立的經濟核算與效益。
……
伊世同先生在多年前提出的這些設想和建議,竟然與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2008年的申遺規劃和要求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伊世同先生的遠見和卓識,由此可見一斑。
早在1989年,伊世同先生就從北京運來了高表、日圭、沈括浮漏等一批天文儀器,安裝在登封觀星台。2008年6月13日,伊世同先生應登封文物局邀請,來觀星台實地規劃中國天文博物院的建設工作。伊世同先生從觀星台後院新開的後門進入院內,他望著新擴展出來的一塊土地,心中不由得浮起了一張藍圖。他想像著這裡可以安置什麼樣的天文儀器?它們各自的位置又在哪裡?……如果能及時地將它推到上海世博會上,一定會收到非同尋常的宣傳效果。
2008年7月23日,伊世同先生再一次來到登封。鑑於他在中國天文界的學術地位和他對觀星台的研究,有關方面此前和他聯繫,希望他能在國際專家驗收申遺項目的時候,為觀星台作一些講解。
當初得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遺產,伊世同先生就歡欣莫名,他利用各種機會和各種場合,大力推介嵩山文化,推介登封觀星台。雖然他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但是他樂於奉獻,樂於為登封申遺多做一些具體工作。當他7月23日又一次來到登封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去看觀星台。他在這古老的歷史遺蹟處四下徜徉,思緒飛揚地遐想著申遺成功之後觀星台的美好前景。
離去之前,他親熱地拍撫著「量天尺」,發出了一聲又一聲感慨:「古老啊,古老!……」
7月24日,伊世同先生在一次會議上,就觀星台申遺發表了充滿激情的演說:
「現在告成的觀星台,來源於周代的周公測景台。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他對朝政不感興趣,他喜歡我國古代的算經和術數。周公利用圭表之法在陽城測得地中,為周室遷建洛邑提供了依據。
「周公用作表的木桿定位八尺,它實際上就是一種標上了刻度、用來做測量的簡單器具,就像現在的鐘表、水錶等等。唐朝開元年間,大臣南宮悅用石板代替了木板,從此就有了『代表』一詞,指的是能夠代替一種標準來行動和實施的東西。比如現在的『黨代表』、『人民代表』等等。
「元代的郭守敬按照天空二十八宿的位置,在全國各地建立了27個天文觀測站。這些觀測站分布極廣,它們所在的區域,有的現在已經被劃到了別的國家,比如蒙古、朝鮮等。郭守敬當年所做的這件事情,是驚動世界的大創舉,在當時影響很大。郭守敬根據觀測的數據,編纂了《授時曆》。它與現行的《格里高利曆》分秒不差,但卻比它早了300多年。
「現存告成的這個元代觀星台,其實就是按照南宮悅的測景台的比例,將它擴大了8倍。圭建造得像是覆斗,表也有了新的代表物。特別是下面北部的量天尺,這是南宮悅建造時所沒有的:在水平的凹槽里裝上水,既可以做水平尺用,又能使影子投在水上,返照得更加清晰。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創新!
「郭守敬當年創建的那些天文觀測站,多已不復存在,而登封這裡卻保存得很好。它是一個難得的活教材,活標本。很多外國人不相信,那好,就讓他們到這裡來看看。我希望登封好好保護它,它是中國的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產。」
……
7月26日,伊世同先生就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遺接受了電視台的採訪。
當晚,伊世同先生心臟病發作,溘然長逝。
他對觀星台的摯愛,猶如不朽的古建築一樣,永遠留在了觀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