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仙地靈境中嶽廟
2024-10-03 20:59:00
作者: 楊東明
「中天開法象,御氣接氤氳。殿角臨黃蓋,封中起白雲。祀崇秦典禮,樹老漢將軍。鸞鶴凌空舞,仙音縹緲聞。」坐落在「天地之中」嵩山南麓黃蓋峰下的中嶽廟,古樹蔥鬱,殿宇聳峙,儼如人世間的一處仙地靈境。
中嶽廟原名「太室祠」,始建於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拜嵩山,詔令將太室祠加增擴建。「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草木。以山下三百戶為之奉邑,名曰嵩高,獨給祠,復亡所與。」(《漢書.武帝本紀》)
北魏時期,廟宇重修,太室祠改稱中嶽廟,成為道教活動的中心。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公元730年(唐開元十八年),唐太宗李隆基詔令依照漢武帝當年的舊制再修殿宇,並且加封中嶽神為「天中王」。
從公元前110年(西漢元封元年)到公元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計有七十三位帝王約二百次親至或者遣使來中嶽廟祭祀。隨著中嶽廟成為帝王祭祀中嶽的聖地,廟宇亦不斷擴建增修,終至蔚為大觀。
中嶽廟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觀。中嶽廟保存著豐富的道教典籍,記錄著道教在中國的發展軌跡。北魏時期的《中嶽嵩高靈廟碑》乃華夏道教第一碑,至今仍屹立在東嶽殿台與南嶽殿台之間,它對研究中國道教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道教的信仰觀念造就了道教建築的特色,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堪輿學的觀點來看,中嶽廟的位置無疑是嵩山中最佳的風水寶地。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青岡坪、太室山,可謂位重身穩。中嶽廟向南橫陳著玉案山和箕山,堪輿學稱之為「玉案雙陳」。中嶽廟前望三十里,大熊山與小熊山雙峰並峙,中有空谷豁然敞開,使雙山成為中嶽廟前一對天造地設的廟闕。廟東七里有牧子崗,堪輿學謂之「青龍」;廟西三里有望朝嶺,堪輿學謂其「白虎」。如此天形地勢,中嶽廟可謂得天獨厚,風水占盡了。
從傳統道教供奉神明的觀點來看,天界與人界一樣,也是尊卑分明,上下有別的。玉皇是道教中權柄獨握的最高統治者,其殿堂應該與人界皇帝的宮殿相同。所以道教的宮觀,其建築風格每每有皇家之氣派。
唐玄宗既已封中嶽神為「天中王」,武則天又加封其為「神岳天中皇帝」,因此以紅牆黃瓦之宮殿式風格建造的中嶽廟被後人稱為「小故宮」,也就不足為奇了。中嶽廟以道教宮觀的形式布局廟內各個不同的建築物,宏偉的廟院以八卦定方位,坐北朝南。子午線是中嶽廟的中軸,長線穿珠般地將主要建築物連綴成一個整體,中軸線的兩旁則對稱均衡地安置了各類從屬院落和從屬建築。
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物為:名山第一坊,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峻極殿),寢殿,御書樓。這些建築物巍峨壯觀,彩繪明麗,雕飾華美,看上去金碧輝煌。供奉中嶽神的中嶽大殿(峻極殿)是整座廟宇的中心,淨高23米,面積近920平方米,高大雄偉,居於五嶽神廟之魁首。
中軸線兩側的從屬院落為:古神庫,四岳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多組建築。它們風格簡約,色彩素樸,與中軸線上的主建築物做著恰如其分的呼應和陪襯。
中嶽廟共有七進十一層院落,內含殿、宮、樓、閣、亭、台、廊廡等明清建築近400間,總建築面積超過了一萬平方米。歷朝歷代,中嶽廟都由官府建造和維修,所以無論從規模還是從規格上,同類廟宇都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公元1734年(雍正十二年),清政府頒行《工程做法則例》,規範了官式建築做法及用工用料方面的標準。在研究建築史的學術界,此法被視為清代建築的「語法課本」。中嶽廟在清康熙、順治、乾隆年間曾多次重修,其木建築結構是與此法對應的最佳實例,在古建築學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中嶽廟保存著眾多的金石文物,計有東漢、北魏及唐至清金石造像36座,碑碣83品。這些文物在雕刻技法、鑄造工藝或者是書法撰寫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藝術價值極其珍貴。刻立於公元1200年(金承安五年)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嶽廟圖碑》,層次清晰地刻繪出780年前中嶽廟大型建築群的宏偉面貌,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古代宮室和祠廟建築制度的重要參考資料。
中嶽廟內保存著大量的古樹名木,僅漢至清代的古柏就有331株。通過這些古樹可以分析出幾百年幾千年來的天氣、水文、地質等有關資料,對研究這一地區的氣候水文等自然史和研究古樹生長提供了研究的實例。
中嶽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古代禮制建築群。由太室闕和中嶽廟所構成的布局模式和建築規模,對中國古代山嶽崇拜和祭祀的禮制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