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毛澤東詩傳> 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2024-10-03 19:39:04 作者: 胡為雄著

  一九七三年夏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雖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詩賦人生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中國歷史亦有重大影響的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奠基者是戰國時一批改革家。秦始皇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實踐法家思想的成功者。儒、法兩家在統治勞動人民方面雖然有某種一致性,但儒家重禮教仁治,治家重嚴刑法治。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對儒對法總要作出自己的選擇,也會對孔子、秦始皇這類重要歷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

  毛澤東作為新時代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批判繼承歷史文化遺產、評價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時,也免不了要對孔子和秦始皇做出評價。他的基本立場是揚法抑儒,褒秦始皇而貶孔夫子。

  

  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青年毛澤東就持鮮明的反孔態度。在1940年代,毛澤東總結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中國歷史時,對孔子採取的是分析的態度,未全部否定他。1943年,毛澤東曾指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歷史的看法。」1954年9月14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臨時會議上的講話中,曾講到郭沫若用很多材料證明孔夫子是「革命黨」,所以此人不可一筆抹殺,不能簡單地「打倒孔家店」。1958年11月,毛澤東在武昌會議上又說:「我們共產黨看孔夫子,他當然是有地位的,因為我們是歷史主義者。但說是什麼聖人,我們也是不承認的。」

  對於秦始皇,毛澤東歷來給予很高的評價。在1964年6月的一次談話中談到秦始皇時,毛澤東這樣說:「我們認為應該講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夫子偉大得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人超過他的。」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褒秦貶孔的態度更加明顯。在1968年10月召開的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上,毛澤東這樣指出:「我這個人有點偏向,不那麼喜歡孔夫子。贊成說他代表奴隸主貴族的觀點,不贊成說他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因此郭老的《十批判書》崇儒反法,我也不那麼贊成。」

  1971年「9·13」事件以後,從林彪的住宅查抄出林彪書寫的孔孟警句格言,如「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等等,於是認為林彪是孔孟之道的信徒。1973年5月,毛澤東重閱了郭沫若的《十批判書》。當江青去中南海看望他時,毛澤東拿起一部大字本《十批判書》送給她,並說是為了供批判用的。未等疑惑的江青開口,毛澤東又順口吟出了一首小詩:

  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完元。

  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

  在5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也提出了批孔問題。7月4日,毛澤東在與王洪文、張春橋談話時說:「郭老在《十批判書》裡頭自稱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郭老不僅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一樣啊!林彪也是啊!」他又說:「我贊成郭老的歷史分期,但是不能大罵秦始皇。」這期間,毛澤東開始做詩。8月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對江青念出了這首題為《讀封建論呈郭老》的詩,並要她當場手記。

  毛澤東念完這首詩,又談起了中國歷史上的儒法鬥爭。他說:「法家主張中央集權制、郡縣制,在歷史上一般說是向前進的,它是厚今薄古的。而儒家呢?它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它是厚古薄今的,是開倒車的。」

  1974年1月25日,江青在「批林批孔」動員大會上念了毛澤東的《呈郭老》一詩,並點名批判郭沫若。2月7日,郭沫若以《春雷》為題,賦七律兩首呈毛澤東,其中一首云:

  春雷動地布昭蘇,滄海群龍競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餘辜。

  十批大錯明如火,柳論高瞻燦若朱。

  願與工農齊步伐,滌除污濁繪新圖。

  郭沫若在詩中表白了他接受、感激毛澤東的批評和期望,也從學術上表明了對批孔運動的態度。

  這首成之於作者逝世前三年、針對史學專家郭沫若(即「郭老」)的《十批判書》而發的政論性詠史詩當年在全國廣為流傳。1998年,中央文獻研究室的編輯人員將這首詩編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中央文獻出版社),所根據的是中央檔案館保存的鉛印件。

  注釋

  勸君少罵秦始皇?君,對人的敬稱,此指郭沫若。秦始皇,見《沁園春·雪》秦皇注釋。

  祖龍雖死秦猶在?祖龍,指秦始皇。見《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秦,指秦朝政制。秦始皇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統一法律、文字等等,於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有利,也為歷代統治者效法,故下聯中有「百代都行秦政法」句。

  孔學?指孔子學派或儒家思想。其創始人為春秋末期魯國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故稱。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即「愛人」。謂「克己復禮為仁」,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以達到維護當時社會等級秩序的目的。儒家在政治上還提出「正名」的主張,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在維護統治階級的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還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論點。在教育思想方面,儒家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等命題,但鄙視「學稼」、「學圃」。在世界觀上,儒家對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取懷疑態度,雖強調「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奉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信條。自漢代以來的幾千年歷史中,孔子學說發展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有著極大的影響。封建統治者不僅把孔子尊為聖人,也將孔子學說奉為聖學。

  秕糠?秕谷、米皮。比喻瑣碎無用之物或糟粕。《莊子·逍遙遊》:「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秕(比),子實不飽滿。

  十批?指《十批判書》,郭沫若1943年至1945年寫成。全書共十篇:《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莊子的批判》、《荀子的批判》、《名辯思潮的批判》、《前期法家的批判》、《韓非子的批判》、《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等。《十批判書》體現了一種崇儒貶法或「尊孔反法」的思想。如說「孔子的基本立場既是順著當時的社會變革的潮流的,」「大體上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方面的,他很想積極地利用文化的力量來增進人民的幸福。對於過去的文化於部分地整理接受之外,也部分地批判地改造,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體系以為新來的封建社會的韌帶。」又如說「秦始皇是一位有神論者,」「懷著極濃的迷信」。秦始皇「極端專制,不讓人民有說話的餘地」,既是「極權主義者」,又是「縱慾主義者」,「天下是一面大刑獄的網,所謂政事,除游觀、建築、南征北戰、東漕西轉之外,似乎也只是斷獄了。」他「輕儒道,重法墨、焚書坑儒、恣威淫樂」,「站在奴隸主的立場」。「秦始皇時代」「是奴隸制的大逆轉」,「秦始皇的成功一多半是時代的湊成」等等。

  ?唐人,指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貞元進士。後參於王叔文集團的革新,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柳宗元與韓愈皆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為「唐宋八大家」。所著文章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在哲學上,有《天說》、《天對》等重要論著。柳宗元在《封建論》一文中闡發了自己的社會歷史觀和政治見解,並極為推崇秦制。說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認為秦朝的覆亡「失在於政,不在於制」,並指出「封建」「非聖人之意也,勢也。」文王,周文王,商末周族領袖。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亦稱伯昌。統治期間,國勢強盛。子周武王繼承其遺志,起兵滅商,建立西周王朝。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故「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周的滅亡「失在於制,不在於政」。毛澤東顯然贊同柳宗元《封建論》的觀點,認為不應從柳的觀點倒退,不應從秦時的政制退到周時的政制。

  意會

  為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始皇帝及其「焚書坑儒」事跡辯護,有執政者的獨自視角和某種合理性,順合了一種崇法貶儒的思想和政治傾向。秦制秦政之爭,祖龍孔學之分,不過是現實中強調「要搞馬列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的政治意識的折射。活生生的創造著歷史的人向來生活在歷史文化長河中,死人常常抓住活人,關鍵是誰抓住誰誰被誰抓住。自認為是馬克思的弟子,死後要到馬克思那兒去報到,殊不知落在自己曾深惡痛絕的教條主義的框子裡,又超離了中國既存文化根基。智者千慮,恐有一失?政治上「只爭朝夕」的左傾,連同思想、文化上的禁錮,終於在實踐中愈演愈烈,這便使得「文化大革命」這齣雄奇的悲劇一演就是十年,直至生命的終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