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讀?報

2024-10-03 19:37:53 作者: 胡為雄著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托洛斯基到遠東,不和不戰逞英雄。

  列寧竟撇頭顱後,葉督該拘大鷲峰。

  敢向鄰居試螳臂,只緣自己是狂蜂。

  人人盡說西方好,獨惜神州出蠢蟲。

  詩賦人生

  蘇聯共產黨總書記赫魯雪夫1959年9月出訪美國時,曾與美國總統艾森豪一起到離華盛頓一百公里遠的總統別墅戴維營舉行會談。爾後赫魯雪夫說,蘇、美兩國首腦坐在一起,表示人類歷史進入了「新的轉折點」。對於赫魯雪夫的赴美和談,中國的《紅旗》雜誌曾發表評論,說這是「認識不清楚帝國主義的本質,對帝國主義抱著這樣那樣的幻想」。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在與赫魯雪夫會談時,在赫魯雪夫勸中國改善同美國的關係時,毛澤東認為艾森豪有階級局限性,應該看到美國帝國主義的本質。會談最後不歡而散。回到莫斯科後,赫魯雪夫10月31日在最高蘇維埃會議上發表演講,批評中國對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態度,並提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與托落茨基在對待西方問題上的分歧。同時,他還不指名地攻擊中國是「冒險主義」、「不戰不和的托洛斯基主義」。此前,蘇聯在中印衝突的聲明中只是強調中印兩國政府會解決所產生的誤會,它並不就一個共產黨國家同一個非共產黨國家之間的嚴重爭端而有所偏袒,但其表面上的中立卻掩蓋著實際上對印度的支持。至1959年12月底,蘇聯方面通知印度政府,赫魯雪夫將訪問印度尼西亞,並將順道訪問印度。這便是毛澤東寫這首詩的國際形勢。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從創作過程看,毛澤東的這首詩亦成之於1959年12月。當時,作者在杭州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期間,作者將這首詩列印發給參加會議的同志以徵求意見,後來又作了一些修改。此詩原題為《讀報有感》,定稿時改為《讀報》。1963年,作者擬將此詩收入《毛主席詩詞》,曾印出清樣,但後來他決定緩發,於是從集中刪去了。2003年,中央文獻研究室吳正裕研究員主編《毛澤東詩詞全編鑑賞》時,將這首詞根據毛澤東審定的清樣首次正式發表。

  注釋

  托洛斯基?(1879-1940年)猶太人,1879年10月26日生於烏克蘭赫爾松省雅諾夫卡村(今伊凡諾卡夫村)一個富農家庭,原名列夫·達維多維奇·勃朗斯坦。蘇聯共產黨(布)內和第三國際時期的托派總頭目,托派「第四國際」的創始人和首領。1896年開始從事工人運動並組織「南俄工人同盟」,後被捕流放西伯得亞。1917年6月在獄中被吸收為布爾什維克並被當選為中央委員。十月革命勝利後,托落茨基先後擔任外交人民委員、陸海軍人民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在一些政策和策略上他曾與列寧發生過意見分岐。如在布列斯特和約問題上,列寧主張無條件地立即締結和約,托落茨基則主張「不戰不和」,中央同意了列寧的意見。列寧病重及逝世後,他結成黨內反對派。1925年,托落茨基被解除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1927年被開除出蘇聯共產黨,1929年被驅除出境,1932年被剝奪蘇聯公民權。1938年他在巴黎組成「第四國際」即世界社會革命黨,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遇害身亡。

  葉督該拘大鷲峰?葉督,指清代兩廣總督葉名琛(1807-1859年)。湖北漢陽人,字昆臣。道光進士。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任廣東巡撫,1852年(咸豐二年)升任兩廣總督。1854年,葉名琛受英、法等國侵略者的軍火接濟,鎮壓了廣東天地會的起義。1857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時,他採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態度。廣州失陷後,葉名琛被俘,不久死於印度的加爾各答。葉督該拘大鷲峰,意謂對敵人採取不戰不和的總督葉名琛當該拘捕於印度的靈鷲峰下的加爾各答了。

  意會

  以赫魯雪夫為首的蘇聯共產黨領導人既不支持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和革命鬥爭,又怕得罪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也不是真心維護世界和平,而是企圖利用手中核武器同美國討價還價,以爭奪世界霸權。看來,當年托落茨基的幽靈在遊蕩並已遊蕩到遠東。赫魯雪夫拾得了葉督不戰不和的辦法,用以制敵,將會步其後塵,不可避免地成為帝國主義的俘虜,更背叛了列寧的事業。印軍入侵我西藏地區邊境,赫魯雪夫並不支持社會主義的中國,反而支持印度,而表面上卻不偏不倚。印度由於有美、蘇等國的支持,則如「狂蜂」對中國動武。赫魯雪夫先生盡說西方的好話,自認為選擇「和平」是「明智」之舉,唯獨嘆惜中國人是「蠢蟲」。但世界上真正的「蠢蟲」正是赫魯雪夫自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