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毛澤東詩傳> 七律?登廬山

七律?登廬山

2024-10-03 19:37:43 作者: 胡為雄著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964年1月27日毛澤東回答《毛主席詩詞》英譯者的解釋:

  

  冷眼向洋看世界?「冷眼向洋」就是「橫眉冷對」。

  雲橫九派浮黃鶴?「黃鶴」不是指黃鶴樓。「九派」指這一帶的河流,是長江的支流。明朝李攀龍有一首送朋友的詩《懷明卿》:豫章西望彩雲間,九派長江九疊山。高臥不須窺石鏡,秋風憔悴待臣顏。」李攀龍是「後七子」之一。明朝也有好詩,但《明詩綜》不好,《明詩別裁》好。

  浪下三吳起白煙?「白煙」為水。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淵明設想了一個名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沒有租稅,沒有壓迫。

  詩賦人生

  1959年6月28日晚,毛澤東乘火車從長沙至武昌,29日下午在武昌登上輪船,在輪船上召集各協作區主任開了個小會。6月30日下午,毛澤東與一行人順長江東下,直抵江西九江。次日一大早,他驅車上廬山。廬山連日來陰雨綿綿,這時忽然天氣放晴,毛澤東一路上興致極佳。從山腳盤山而上,景色一路蔥籠。廬山是一座充滿詩意的山。歷代文人墨客慕名來此登高攬景,無不賦詩填詞,抒懷寄志。毛澤東從車窗遠眺,只見長江如帶婉蜒東去,鄱陽湖煙波浩渺,不覺令他想起李白的名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他的詩緒啟動了。上山後,毛澤東住在「美廬」。這棟二層的別墅四周松林環繞,十分清幽雅靜。清風送爽中,毛澤東的精神為之一振。他顧不上休息,便去瀏覽廬山風景名勝,並很快被廬山秀麗的風景陶醉了。

  7月1日,是建黨38周年,也是廬山會議的前一天。當晚,毛澤東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參加了文藝活動。晚會結束後,他又坐立不安了,一會走走,一會停停,一會坐坐。毛澤東的詩興又來了。當晚,他便吟詩一首。

  本來,這次在廬山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7月2日至8月1日),所定議題是總結1958年「大躍進」以來的經驗教訓,糾正「左」的錯

  誤。毛對當時國內形勢總的評價是:成績偉大,問題不少,前途光明。然而,會議期間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陳述自己對1958年以來黨的工作的看法,並認為當時小資產階級狂熱性、浮誇風普遍地滋長。毛澤東認為彭的信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是「右傾性質」。於是,會議轉而批判彭德懷等人的所謂「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接著,8月2日至8月16日召開八屆八中全會,其議程之一就是繼續揭發批判所謂「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右傾反黨集團」。廬山會議以後,全黨開展了一場「反右傾」鬥爭,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

  毛澤東的這首詩成之於7月1日,是在廬山會議召開之前。與前首《七律·到韶山》一樣,這首詩也顯露了毛澤東對當時國內形勢較為樂觀的看法。這兩首詩,毛澤東一上山就將其手書交給周小舟、胡喬木二人看,還附信徵求意見。但在廬山會議以後,他將這兩首詩送交《詩刊》編輯部發表時,曾在信中這樣寫道:「近日右傾機會主義猖狂進攻,說人民事業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全世界反華反共分子以及我國無產階級內部、黨的內部,過去混進來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投機分子,他們裡應外合,一起猖狂進攻。好傢夥。簡直要把崑崙山脈推下去了。同志,且慢!國內掛著共產主義招牌的一小撮機會主義分子,不過撿起幾片雞毛蒜皮,當作旗幟,向黨的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舉行攻擊,真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了。」

  「我這兩首詩,也算是答覆那些忘八蛋的。」

  該詩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成詩八句。」詩成後,毛澤東曾要胡喬木徵求郭沫若的意見。郭沫若在1959年9月9日和10日致胡喬木的信中說:「主席詩《登廬山》第二句『欲上逶迤』四字,讀起來似有踟躇不進之感。擬易為『坦道蜿蜒』,不識如何。」「主席詩『熱風吹雨灑南天』句,我也仔細反覆吟味了多遍,覺得和上句『冷眼向洋觀世界』不大諧協。如改為『熱情揮雨灑山川』以表示大躍進,似較鮮明,不識如何。古有成語,曰『揮汗成雨』。」接胡喬木轉呈郭沫若的信後,毛澤東對詩句又進行多處修改。不僅修改了「冷眼向洋觀世界」等句,還將『欲上逶迤」改為「躍上蔥蘢」、將「四百盤」改為「四百旋」,等等。這首詩作者總共留下了四件手跡。據李銳在《廬山會議實錄》一書中所言,在1959年廬山會議之初,他從湖南省委書記周小舟處抄得的這首詩的最後一聯原為「陶潛不受元嘉祿,只為當年不向前。」。該詩最早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

  注釋

  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鄱陽湖西畔。一名匡廬。相傳殷周間有匡姓兄弟結廬隱此得名。山體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的峰漢陽峰為1474餘米。由於拔地而起,廬山山勢雄偉,多峭壁岩。山上林木蔥蘢,風景奇秀,自古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據史書記載,夏禹疏九江,秦始皇南巡,都登過廬山。早在東漢時期,廬山就已成為佛教中心之一,有三大名寺,五大叢林。

  躍上蔥蘢四百旋?躍,跳。躍上,一躍而上。許是受大躍進氣氛的感染,故用「躍」字。蔥蘢,樹木青翠茂盛。四百旋,用以概指和形容盤山公路的盤旋彎曲。

  冷眼向洋看世界?作者在給《詩刊》編輯部的信中說:「全世界反動派從去年起,咒罵我們狗血噴頭。照我看,好得很。六億五千萬偉大人民的偉大事業而不被帝國主義及其在各國的走狗大罵而特罵,那就是不可理解的了。他們越罵得凶,我就越高興。」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作者意象之筆,描繪一派詩情畫意:西望長江上游,雲鋪江天,傳說中的神鶴浮之雲上;東望下游,滔滔波濤,仿佛流逝在蒙蒙白霧裡。九派,作者在1959年12月致鍾學坤的信中說:「九派,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黃鶴,見《菩薩蠻·黃鶴樓》中有關注釋。三吳,古地名,在今長江三角洲一帶。古書對三吳的記載說法不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以吳郡(蘇州地區)、吳興、會稽(浙江紹興一帶)為三吳。宋稅安禮《歷代地理指掌圖》以蘇州、常州、湖州為三吳。作者在1959年12月致鍾學坤信中說:「三吳,古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陶潛(365-427年),一名淵明,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詩人,曾任彭澤縣令,八十餘天后棄官歸隱。據《南史·陶潛傳》記載,陶辭官後歸耕之地就在廬山附近。陶潛長於詩文辭賦,隱耕之時,著有大量詩文,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在鄉村生活的情景,一些作品表達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社會的嚮往。例如,《桃花源記並詩》就是他幻想一個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安樂幸福之社會的名作。據《桃花源記》說,晉孝武帝時,一漁夫捕魚沿溪而行,忽見一片桃花林。林的盡頭是山,有一洞,鑽過山洞便是一個新天地,有房舍良田、美池桑竹,裡面住著秦時避亂跑進去的人,已世世代代與外界隔絕。桃花源中人相互勉耕,生活安適,習俗古樸,無須向他人納稅進貢。後來桃花源用以比喻理想中的幸福安樂之地,或指與世隔絕、脫離現實社會的幻想境界。

  意會

  「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好一派壯麗景色。漸漸地,它轉換為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熱氣騰騰地建設社會主義的恢弘場面。讓那些反華小丑們起勁地攻擊和謾罵吧,冷眼對之足矣。社會主義之雨將隨薰風吹灑萬里江天……隨著陣陣薰風,把哲思的冷靜催化作詩的朦朧:九派、黃鶴,三吳、白煙,還有那陶公美妙無比的幸福之地桃花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