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張冠道中
2024-10-03 19:36:40
作者: 胡為雄著
一九四七年
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露濕塵難染,霜籠鴉不驚。
戎衣猶鐵甲,鬚眉等銀冰。踟躕張冠道,恍若塞上行。
詩賦人生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蔣介石即著手內戰。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他野心勃勃,準備消滅共產黨、八路軍。1947年2月,蔣介石飛抵西安,部署進犯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計劃。1947年3月中旬,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奉蔣介石之命,指揮近十五萬人的大軍從南部進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國民黨軍隊仗著人多武器好,妄圖在3個月到6個月的時間解決陝北問題。面對敵強我弱的態勢,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主動放棄延安。1947年3月18日晚,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撤離延安,隨後轉戰於陝北延川、清澗、綏德、子洲、子長、靖邊等縣,歷時一年零五天,行程2000千餘里,艱難地指揮著全國的解放戰爭。
在陝北這幾個縣內,方圓不過幾百公里,但毛澤東始終不曾過黃河。至於這首詩創作的具體時間,據吳正裕主編的《毛澤東詩詞全編鑑賞》(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一書考辨,它是作者於4月2日晚至4月3日晨,由子洲縣高家塔轉移至子長縣澗峪岔鄉莊果坪途中的作品。當作者向當地農民詢問村名時,並未得知如何寫,只是聽音,於是把「莊果」聽成了「張冠」。因作者是南方人,「莊」、「張」二字讀音不分。因此,「張冠道中」即「莊果道中」。不過,有研究者查訪毛澤東在陝北轉戰途中,並未經過名為莊果坪之類的地方。但地名的文字不同並不影響成詩的環境:展現在作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情景:朝霧彌天,北風驟起,戰馬長嘶;滿地清露濃霜,鴉雀深藏不見;軍衣凍成硬甲,眉稍霜染結冰……如此惡劣的天氣,毛澤東這位馬背上的英雄觸景生情,聯想起古代邊塞征戰的艱苦,不禁詩興油然而起,吟成五律一首《張冠道中》。
毛澤東撤離延安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與其詩《張冠道中》中的描寫是相符的。毛澤東當年的警衛戰士劉輝山等口述、1958年和1959年在《中國青年》上連載的歷史紀實《保衛黨中央和毛主席》一文有這樣記述:1947年4月6日在青陽岔,「周副主席回來了!他穿著一身灰色舊棉衣,騎著一匹棗紅大馬。」 6月8日拂曉,警衛部隊在王家灣附近與敵激戰。「在這緊張的時刻,晨霧也愈加濃密了,瀰漫著整個山頭,在一百公尺以外,看不見對面的景色。」 6月8日晚向小河前進時,「走到月亮山的山頂上,帶路的老鄉找不見道路了,整個部隊停在山頭上,毛主席坐在石頭上休息。這時還下著雨,刮著大風,每個人的身上冷颼颼的。戰士們把馬拉到毛主席周圍,圍成半圓形的圈子,給他擋風。」 這裡,寒冷、晨霧、戰馬、大風都有了。「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該當是這種景物的描寫。
這首詩最早收入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毛澤東詩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中,作者沒有留下手跡,只有林克提供的抄件。1996年6月7日,林克在給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關於毛澤東幾首詩的說明》中指出:1960年代,當毛澤東要秘書林克清退文件時,林克從文件中發現了《張冠道中》、《喜聞捷報》等未發表過的幾首詩的手稿,於是便把它們抄錄下來,回到辦公室後,先記在一個小本子上,由於怕遺失了,接著又抄錄在1962年4月24日的日記本上。胡喬木同志在編輯毛澤東詩詞五十首時,林克便請李慎之將自己抄錄的毛主席詩詞的小本子帶交胡,希望他能鑑別或選用。④
注釋
彌?瀰漫。
瓊宇?喻指天空。
征馬?戰馬。
踟躕?亦作踟躇。徘徊貌,此謂慢行。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中有句:「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躇。」
意會
寥寥數十字,將征戰場面刻劃淋漓盡致。朝霧濃,北風嘯,晨露濕,寒霜重。戰馬長嘶,寒鴉不驚。戎衣冷如甲,鬚眉凍成冰。然軍旅人心情釋然,視危難若等閒:進軍好似漫步,有如塞上旅行;雖敵大軍壓境,卻是一副如入無人之境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