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 1898.5—1902.3 從子曰詩云到ABCD
2024-10-03 19:30:06
作者: 李文儒著
正當康有為進京再次上書並倡設保國會,光緒皇帝接受變法主張,戊戌變法開始的時候,洋務派首領張之洞明確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時候,1898年5月,魯迅接過母親籌辦的八元路費,在慈母淚眼凝望中,默默離開紹興。魯迅先抵杭州看望了獄中的祖父及陪在祖父身邊的二弟周作人,然後經上海去南京。
魯迅投考的江南水師學堂於1890年由湘軍名將兩江總督曾國荃(曾國藩之弟)奏設於南京城北舊儀鳳門內,是洋務運動中興辦最早的學堂之一。
1884年中法戰爭中,南洋水師覆沒,1890年創辦江南水師學堂,大概有振興中國海軍之意。但是,遠水不解近渴,四年之後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又覆沒。中國海軍連遭重創,肯定給水師學堂不小的刺激。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守舊的大戶人家仍覺得自家子弟考入這樣的學校,等於「當兵」(魯迅的小叔父1904年在該校畢業後,一直在兵船上服務,任至「聯鯨兵輪輪機正海軍上尉」),很丟面子,所以,叔祖周椒生接待魯迅投考的同時,要求改名。於是,周樟壽改名為周樹人。
新學堂新在課程設置以外語與自然科學為主,除每周一天讀《左傳》,一天做古文外,其餘課程均用英語進行教學,教員大多為英國人。
1898年5月,魯迅考入免費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
在一片洋腔洋調洋面孔中,魯迅用從紹興帶來的纖細柔軟的「金不換」毛筆,流利工整地記錄著英語、幾何、代數、三角等從未接觸過的語言及運算符號。中國大地上出現的這種最古老與最新式的奇異結合,演變著舊中有新、新中有舊的時代影像。
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中國閉鎖的大門,當權的有識之士不得不思考如何從敵人那裡獲取自強自富的本領以維護自己的尊嚴。
毫無疑問,魯迅是得風氣之先中的一個。但是,插入層層淤積的陳舊板結土壤中的新苗是很脆弱的,游移搖晃在表層的,甚至是非常虛假的。
學海軍自然不能不學游泳,這是最簡單的常識,然而,因為泳池裡淹死了兩個年幼的學生,便填平了,不但填平,上面還造了一所小小的關帝廟。廟旁是一座焚化字紙的磚爐,爐口上方橫寫著四個大字:敬惜字紙。而且,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總要請一些和尚誦經念咒,以驅邪避穢。魯迅只能找出四個字來形容:烏煙瘴氣。
水師學堂由此略見一斑。這不是魯迅要走的異路,要尋找的別樣的人們。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他必須繼續尋找。
約半年之後,魯迅改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這學堂也是洋務派官僚創辦的。陸師學堂為兩江總督張之洞於1895年奏請創辦,礦務鐵路學堂為繼任總督劉坤一創辦。劉坤一聽說南京郊外青龍山有煤可采,即呈奏申辦礦務鐵路學堂,戊戌政變後的慈禧太后很快就准奏了,當年即開辦,招收學生二十四名。魯迅年齡最小。這二十四名學生既是首批,也是末批,因為學堂只招了這一屆便停辦了。
魯迅在南京讀書時抄寫的部分講義——「開方」之一頁
洋務教育很不景氣,但對魯迅來說,卻是人生之路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水師學堂仿英國體制,英人教英語;礦務鐵路學堂仿德國體制,德人教德語。在新的學堂里,魯迅才知道這個世界上除了「粵自盤古,生於太荒」,還有A、B、C、D;除了《詩經》《史記》《論語》《孟子》,還有物理、化學、算學、地理、體操、礦學、地質學、熔煉學、繪圖學等。所用課本,多為翻譯的西方書籍。因書少,須抄。魯迅少年時影寫畫譜的功夫有了用武之地,全班屬他抄得最快最好,課餘常幫助同學繪圖。除《幾何》《開方》《八線》等,魯迅還工工整整地抄寫了英國人賴耶耳的名著《地質學綱要》兩大冊。該書圖解精密,抄錄影寫實屬不易。還有六冊美國人代那撰寫的礦物學課本《金石識別》,魯迅做了不少批註,如在許多礦物名稱外文譯音處,註明此種礦物的中國名稱;又如書上只有焦炭的西洋煉法,魯迅就在批註中介紹了中國煉法。魯迅還細心地訂正了書中的一些錯誤。除課堂學習,魯迅還到郊外實地考察,採集礦石標本。
新鮮的科學知識,新鮮的學習方式,為魯迅日後研究中國地質礦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的基本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