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魯迅畫傳> 翰林夢的破滅

翰林夢的破滅

2024-10-03 19:29:35 作者: 李文儒著

  魯迅說過:「我的祖父是做官的。」「我的父親是讀書的。」科舉時代,除了造反起家,想做官必得讀書,讀書好才能做官。

  魯迅出生在官宦讀書之家。周家在紹興城裡是大戶。六世祖考中舉人,做了知縣,進入士大夫階層。魯迅祖父排第十二世,名福清,字震生,又字介孚。魯迅出生前十年,祖父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館學習。三年後選授江西省金谿縣知縣,在任四年。1878年改選教官,第二年遵例捐升內閣中書,在京城「候補」。1888年魯迅八歲時,祖父實授內閣中書。

  周家自遷居紹興建立門戶以來,用周福清的話說,累世耕讀,至乾隆年間發展到有田萬餘畝,當鋪十餘所,堪稱大族,大約是最興盛的時候了;到嘉慶道光年間,各房中落者多;再到周福清「欽點」翰林,做了京官,學歷與官職在紹興周家歷史上最高,可謂周家的中興,周家的榮耀。周福清一支本居新台門,但鮮亮的「欽點」翰林金字匾額高懸在周家祭祖議事的老台門上。

  做了十幾年京官的周福清,1893年為參加鄉試的兒子和親友子弟賄賂主考官,事發自首,被光緒皇帝判為死刑,緩期執行,這年魯迅十三歲。到1901年才獲釋回鄉。周家主要因此而敗落。真是興也祖父,敗也祖父。

  據親近者回憶,周福清恃才傲物,性格耿直,不媚上,不逢迎,喜議論,好批評。平日除讚許他的父親一人之外,上自昏太后(慈禧)、呆皇帝(光緒),下至族中子侄輩,凡不順眼之處,無不斥罵。周福清自然希望兒孫讀書做官,最理想的是在家門口高掛三代翰林的匾牌;但也主張,倘讀不成書,倒不如去賣豆腐,也能謀生自立。

  「翰林」匾

  

  可惜的是,他的兒子,魯迅的父親周鳳儀既沒讀成書,也不肯也不會賣豆腐。考取秀才後,數次鄉試,屢考不中,最後一次因父親案發遭到「斥革」,徹底斷了讀書做官的路,生命之火大約也就此熄滅。不會做事不會賺錢的父親只會生病,只好押田借債度日。魯迅說,他們家到父親才窮下來。生病的父親到頭來只會生氣了。生氣的時候,常會把碗筷從窗戶扔出去。病氣窮交加,便以酒澆愁,以鴉片止痛,結果是更深更大的精神苦痛。魯迅十六歲時,還不到三十七歲的父親便拋下妻子和四個兒子撒手而去。

  魯迅的母親姓魯,叫魯瑞,鄉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魯迅的「魯」來自母姓,足見母親的影響大於父親。魯瑞出生在離紹興城三十多里的鄉下,她的父親,魯迅的外公魯晴軒也是做官的,中舉之後,在京城做戶部主事,與魯迅祖父同為京官,門當戶對。也許因為來自鄉間,魯迅的母親格外和善通達,剛毅堅強。清末有「天足」運動,魯瑞起而響應,把裹著的腳放了,有人諷刺說:「放大腳,要去嫁外國鬼子了。」魯瑞冷冷地回答:「可不是麼,那倒真是很難說的呀。」媳婦們生了氣不吃飯,魯瑞說:「這怎麼行呢?這時候正需要多吃飯才好呢,我從前和你們爺爺(指魯迅父親。筆者注)吵架,便要多吃兩碗,這樣才有氣力說話呀。」魯瑞不僅以這種帶有中國農村女性式的樂觀,堅強地支撐起丈夫死後的家庭,也影響著她的孩子們;並且,由於她來自鄉下,使魯迅從小就和中國農村、中國農民建立起密切的聯繫。

  魯迅父親周鳳儀(1861—1896)

  魯迅母親魯瑞(1858—1943)

  中國傳統上以孝治家,以忠孝治天下。祖父自然希望父親做孝子,父親自然希望魯迅做孝子。《二十四孝圖》,大概是從小就必讀的,其中的故事大概是從小就必聽的。可是,走向極端的中國的「孝」的虛偽,在兒童的純真里立刻暴露無遺,魯迅「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比如看了《郭巨埋兒》,魯迅寫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

  事實上,不用說如《二十四孝圖》中的孝子做不成做不得,一般意義上的封建孝道也難做到。祖父獲罪,父親敗家,魯迅叛逆,均是大悖於孝道的。

  人生在世,富裕是一種資本,貧窮也是一種資本,由富到貧、由甜到苦更是一種資本。魯迅還小,這資本不是魯迅所能選擇的。這是命運的安排。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