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2024-10-03 19:28:13
作者: 陳書良
中國繪畫進入魏晉六朝,簡直發生了一場劇烈、深遠的地震!這時期的繪畫,從動的行為的描摹,深入到靜的精神的刻畫。人物畫名家輩出,山水畫獨立成科,花鳥畫開始起步,構成立體的中國藝術美的因素之一的題款也開始出現在顧愷之等人的畫卷上。此外,在技術上,從彩繪到白描,從壁畫到紙畫,從巨幅到扇面……這時突然一股腦湧現出大量令人欣喜的革命和革新!同時,一大批理論著作也登上了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殿堂。顧愷之的傳神論,宗炳、王微的山水畫論,謝赫、姚最的繪畫品評,如里程碑似的矗立在中國繪畫史的崎嶇道路上。
前衛的理論又反射到作品上。其中,顧愷之與張僧繇是同樣傑出而畫風又截然不同的兩位大師。
顧愷之(約341—407),字長康,小字虎頭,生於晉陵無錫,出身士族,與上層社會名流桓溫、桓玄等過從密切,晚年曾任散騎常侍。他是東晉最偉大的一位畫家,也是早期的繪畫理論家。
顧愷之的繪畫注重表現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視眼神的描繪。據《世說新語》《歷代名畫記》以及《太平御覽》等記載,他作畫數年不點眼睛,人問其故,他回答:「哪可點睛,點睛便語。」又說:「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認為繪畫中人物形體的美醜對繪畫的意義不是最緊要的,而傳神的關鍵是描繪眼睛,眼睛能讓畫中人物鮮活起來。在繪製表現竹林七賢中,他體會到「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在準備繪製生有目疾的殷仲堪肖像時,他也對如何表現對象的眼睛提出了高妙的處理方法。同時他也擅長於以繪畫藝術的語言來著意刻畫對象的心理特徵與精神風貌,他畫過大量同時代人物的肖像,都能悉心體驗,以微小的細節襯托出人物的個性、風貌。如他畫裴楷像時,在面頰上加了三根毫毛,頓時神采殊勝;又曾有意識地將謝鯤畫在山岩的環境中,用以襯托人物氣質。現在,我們從僅存的三件摹本《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傳》中,可以感受到顧愷之將「傳神寫照」發揮到完美無缺的境界。
在顧愷之的作品中,最為知名的則是在瓦官寺繪製的維摩詰壁畫。相傳瓦官寺(在今江蘇南京)初建時,慧方和尚請朝士捐錢,士大夫落筆沒有超過十萬錢的,顧愷之卻寫上百萬錢。大家知道他並不富有,以為不會真的拿出來。不料他要求寺里撥借一間屋子,並空出一面牆壁,每天到屋裡關上門畫畫。一個多月後,畫的維摩詰像只需要點眼睛了。這時他告訴慧方:第一天來看的要布施十萬錢,第二天五萬,第三天起照常例。開門後,光彩奪目,看客雲集,沒有多少時候,就收到了百萬錢。這故事見於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的《京師寺記》。元黃之在《瓦官寺維摩詰畫像碑》中指出這幅維摩詰像的形象特徵是「目若將視,眉如忽,口無言而似言,鬢不動而疑動。」張彥遠曾借用《莊子》的「清羸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來加以概括。這正是探究玄理,又在追求恬淡寂寞的勝流名士的真實寫照,是一代名流的概括,這種表現內心恬淡的心理刻畫和秀骨清像的類型描寫是時代的特徵,也是時代的產物。難怪幾百年後,杜甫見到此畫還讚嘆道:「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