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品與文品
2024-10-03 19:28:00
作者: 陳書良
要談論六朝人物,實在不可缺少的頭等重要的人物就是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家世儒宦,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官至東晉的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的外祖父孟嘉是個名士,有次重九登高,風吹得帽子脫落而不自覺,時人羨慕他能脫略行跡,我行我素,「孟嘉落帽」,當時傳為美談。不過到了陶淵明時,家境已經沒落了。
陶淵明從小由於家庭和儒經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壯志,想要做一番事業;加上家裡窮得揭不開鍋,於是在二十九歲那年出仕。以後十多年裡,他幾次做官,都不過是祭酒、參軍一類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無由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一切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和「違己交病」,於是,斷續從宦十三年後,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上了歸田的道路。
陶淵明回家以後,在自己家門前種了五棵柳樹,自稱「五柳先生」。又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蔬菜、花草,靠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關於他歸隱後的生活,昭明太子蕭統寫過一篇《陶淵明傳》,比史書的記載要來得生動傳神。傳中說,陶淵明喜歡到宅外菊花叢中小坐,手上總是把玩著菊花。他還有一張無弦琴,飲酒到微醺時就拿來撫弄,當然不會發出音響,「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以寄其意」而已。如果有人來拜訪,不管來客的貴賤,只要家裡有酒就拿出來款待。如果自己先醉了,就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有時候碰上家裡釀酒熟了,淵明就取下頭上的葛巾漉酒,漉完了,還滿不在乎地將葛巾戴在頭上。
陶淵明晚年生活困窘,貧病交加。元嘉三年(426)江州刺史檀道濟親來造訪,送給大米和肉食,淵明不受「嗟來之食」,揮他離去。第二年病終,年六十三歲。今存詩一百二十六首,散文十二篇,有《陶淵明集》傳世。
金人元好問《論詩絕句》云:「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無疑,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奇怪的是,他的詩歌在當時並沒有受到注意,到了梁陳時期,鍾嶸、蕭統才開始重視他。然而《詩品》將他僅列中品,《文選》選錄他的作品也不過寥寥數首,評價均十分有限。可是從唐以後,陶淵明卻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在我國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陶淵明建立起田園詩創作的優秀傳統,田園詩從此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主要類別之一。到唐代出現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詩派以後,田園詩就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次,陶淵明的藝術影響同樣是廣泛的。從南朝文人鮑照、江淹作了學陶體的詩歌以後,歷代「擬陶」「和陶」相沿成風,除唐代詩人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等是陶淵明田園詩傳統的直接繼承者外,歷代有成就的詩人都表示過對其詩文的企羨。如李白云:「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杜甫云:「焉得思如陶謝手。」白居易云:「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陸游云:「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莫不對陶淵明詩文五體投地,禮讚倍加。甚至就因為他寫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代文人就認定「菊以淵明為知己」(張潮《幽夢影》),並且中國菊花也從此平添了文化內涵。
然而,我卻對此悵然若失。五柳先生最精彩的人生、最具魅力的歷史財富難道只有他的詩文嗎?
才華橫溢的北宋才子蘇東坡是陶淵明的「粉絲」,曾一再寫作「和陶」之類的詩篇,以寄千古嚮往。他說:「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如其為人,實有感焉。」(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我以為,這是一句見地非常深刻的話,沒有如此人品,就不會有如此作品,陶淵明一定會首肯並引為異代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