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2024-10-03 19:27:54
作者: 陳書良
後來,英名蓋世的劉裕也進行了兩次北伐,而且,因為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慷慨生悲,令人發千古之浩嘆。然而,可惜的是,劉裕的兩次北伐都是功虧一簣,備嘗艱辛取得的勝果,因不同的緣故,一樣在須臾之間喪失殆盡。
劉裕,字德輿,原籍彭城,後遷入京口。幼年家境貧寒,一出生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因為家中貧困,養不起孩子,想將劉裕拋棄。劉裕的姨母不得已,給親生兒子斷了奶,為劉裕餵奶,才挽救了一條小生命,他父親也因此給他取小字「寄奴」。劉裕長大後,儀表不凡,侍奉繼母至孝。因家貧曾編草鞋為生,也因賭輸了錢不還,還被人綁起來拷打。後從軍成了東晉精銳的北府軍的將領。值得讚許的是,劉裕富貴後卻不忘節儉,史載其「以儉德先天下,碎虎魄枕,施直腳床,卻入筒布,用葛燈籠」(《六朝事跡編類》卷一)。結合他的早年生活經歷,應該不是誇飾之詞。
第一次北伐的終止並不是劉裕的過錯。409年孫恩暴動被鎮壓,東晉政局恢復了平靜。大將劉裕審時度勢,用鎮壓孫恩的得勝之師發動了對中原南燕的戰爭。劉裕精銳的北府兵將驕橫不知機變的慕容超打得只有招架之力。這時後秦主姚興給劉裕寫了封親筆信,信中說:「慕容氏是我的鄰居,現在他們向我後秦告急,我勸你還是早早退兵,不然我將帶領十萬大軍來為慕容氏解圍。」面對姚興咄咄逼人的恐嚇,劉裕毫不驚慌,他反而微笑著對使者說:「我本來打算滅掉南燕後,休息三年,再滅掉你們後秦。既然姚興自己送上門來,那就讓他早死吧!」410年,劉裕破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益都縣),滅南燕,收復青州。正當劉裕躊躇滿志,想一鼓作氣厎定中原之時,孫恩餘部盧循乘劉裕北伐,率軍向建康進攻,東晉朝野震動。劉裕在朝廷的嚴令下不得不親率精兵勤王,節節勝利的北伐也就中止了。
公元416年,劉裕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用關中的土地與羌人的鮮血為自己的篡位添置大禮,決定第二次北伐。行前他將朝政託付給忠於他的舊部、文武兼備的劉穆之,又將猛將朱齡石等親信布置在京師附近,以備不測。然後兵分五路,水陸並進,攻打後秦。經過一路激戰,北府兵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沿途收復滑台、許昌、洛陽等重鎮。這時後秦發生內亂,沒有力量對付西進的晉軍了。劉裕抓住戰機,指揮王鎮惡、檀道濟、沈林子三員大將大敗秦軍,攻破潼關,直撲長安。無路可走的後秦主姚泓率領自己的后妃、皇子以及文武百官齊刷刷地跪倒在城門前,向晉軍請降,曾一度稱霸關中的後秦國滅亡了。這一年是東晉義熙十三年,即公元417年。
此次北伐的勝利,真可以說是光芒耀目,劉裕成了東晉政壇無人可與爭鋒的巨星。對此,司馬氏家族喜懼參半。一方面,舊都得以恢復,可以祭告祖先的在天之靈了;另一方面,劉裕坐大,虎視眈眈,魏晉相禪的舊事,說不定哪天又會重演。心懷叵測的劉裕對此當然洞若觀火,他也密切關注晉室的一舉一動。這時他派人回建康,試探性地向朝廷要求加九錫。所謂九錫,是古代帝王賜給有大功或有權勢的諸侯大臣的九種物品,內容有車馬、衣服、弓矢等,象徵著無上的權力。後世權臣在謀篡之前,一般都會向皇帝提出加九錫的要求。留任建康的劉穆之這時才完全明白了劉裕的狼子野心,想到自己一輩子都在為逆臣服務,不禁又愧又怕,居然一病不起。
對於劉裕的要求,軟弱無力的晉廷當然唯命是從,封劉裕為宋公,位在諸侯之上,加九錫。劉裕看出了晉廷的虛弱和自己的力量,試探成功,也就很瀟灑地辭而不受。
正在這個當口,被他派在朝中作為內應的劉穆之突然病死,這使得劉裕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懼。中樞失助、孤懸中原、政爭失計……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既然已建立了滅秦的大功業,威望已經達到了頂點,可以回去登基做皇帝了。劉裕無心戀戰,決意東歸,於是將自己十二歲的兒子留下鎮守長安,帶著大軍匆匆班師。無疑,在他眼中,建康比中原更為重要。很快,關中地區又被赫連勃勃奪去。於是,因為政客的一己私利淹沒了民族的大義,中國失去了一個很好的統一的機會,「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中國還須再經歷一二百年分裂割據的折騰。
據說,劉裕東歸的消息傳出後,關中父老到軍門流涕請願,希望他不要走。父老說:「殘民受不到大晉教化,到現在已有一百年(從愍帝建興四年長安陷落算起),才能重新看到上國衣冠,人人互相慶賀,想不到明公竟會丟下我們回去!長安十陵是明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是明公家府第。明公為什麼要到別處去呢?」關中父老顯然是希望劉裕遠承西漢的事業,把劉裕看作堪為漢高祖、漢武帝繼承人的帝王了。當然,這也說明了手握重兵的劉裕取晉自代已演成人所共見的必然趨勢了。
然而,劉裕是一員百戰百勝的傑出將領,卻不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政治領袖,他竟口是心非地以「受命朝廷,不敢擅留」謝絕了關中父老的好意。他本來很得關中人心,這麼一來,他也失去了關中人望。
以後事態的發展當然合於劉裕所設計的由權臣至皇帝的歷程。419年,劉裕受晉爵為宋王。420年,劉裕受禪為帝,建立了劉宋小朝廷。422年,年屆六十的劉裕死了,他實際上只做了兩年皇帝。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但是,假如(注意是假如)劉裕留在長安呢?以晉廷孱弱,使之屈服、使之禪讓是早晚的事,根本用不著劉裕親率雄師東歸。並且,挾積勝之威揮師清理中原,可以進一步廓清「漢家疆土」。彼劉裕將不會是此劉裕,劉宋將是大朝廷而不會是小朝廷,劃江而治的南北朝將不會出現,中國歷史將會改寫。
東晉南朝祖逖、桓溫、謝安、劉裕們的北伐都未能取得圓滿成功,中止的原因雖然各有不同,但無例外地都給歷史留下了巨大的悲壯和遺憾。後人的評說,見仁見智,褒貶不一,但我以為北伐的積極意義應大於消極影響。其一,這幾個血性男兒響亮地喊出北伐的口號,兵發建康,劍指中原,且不問結果如何,這本身就表達了對統一的追求和嚮往。中國歷史無論處於哪一個分裂的歷史時期,統一的呼聲和行動都是值得肯定的。其二,這幾次大的北伐,在軍事上都取得了較大的勝利。如劉裕的第二次北伐,關中雖失去,自潼關東至青州,卻成為宋朝的疆土。後來宋魏之間的戰爭,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寧。在東晉南朝以前,中國經濟文化的主要基地只有一個黃河流域,經過南朝,長江流域也成為主要基地,中國經濟文化的主要基地從此擴大了一倍,封建社會也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隋唐時期的繁榮相當程度上就是在長江流域這個擴大的基地上產生的。
北伐,不全然是悲壯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