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2024-10-03 18:51:11
作者: (英)查爾斯·狄更斯 著;宋兆霖 譯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包羅萬象的社會圖景,塑造出眾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代表作《雙城記》,一百多年來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查爾斯·狄更斯於1812年2月7日出生於朴次茅斯市郊的波特西地區,1814年全家遷居倫敦。狄更斯十二歲便被迫輟學獨立謀生,他只上過四年學,主要靠自學獲得廣博的知識和文學素養。1833年,二十一歲的狄更斯以「博茲」署名的隨筆《明斯先生和他的表弟》發表。此後他的作品不斷刊出,到1836年2月,他的兩卷本的《博茲特寫集》問世,其中有隨筆、特寫,也有短篇小說。同年3月,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開始在雜誌上連載,這部小說使他一舉成為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家,從此他就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直至登上英國文學以至世界文學的峰巔。他一生勤奮,除刻苦寫作外,還編輯雜誌、組織劇團演出、登台朗讀自己的作品等等。1870年6月9日,狄更斯離世,他被安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詩人之角」。
狄更斯在自己的三十多年創作生涯中,寫了十五部長篇小說(其中《德魯德之謎》未完成),許多中短篇小說,以及隨筆、遊記、時評、戲劇、詩歌等。他是一位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的作家,他的作品一貫表現出揭露和批判的鋒芒,貫徹他懲惡揚善的人道主義精神。
他的前期作品,如《匹克威克外傳》《奧利弗·特威斯特》《尼古拉斯·尼克爾貝》《老古玩店》《巴納比·拉奇》等,對貧富懸殊、道德墮落、摧殘婦女兒童等社會不公和不良現象,進行溫和的批判和善意的嘲諷,作品洋溢著充滿幻想的樂觀情緒,受苦的「小人物」最終往往贏得「仁愛」的有錢人的庇護,找到了幸福生活。
狄更斯寫於19世紀40年代的中期作品,和前期作品相比,創作思想顯然有了變化,隨著他對社會認識的加深,樂觀的幻想已基本破除,「仁愛」的有錢人已不復多見,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通過辛辣的諷刺和誇張手法,較深地揭示人物的本質和時代的特色。作品有《馬丁·朱述爾維特》《董貝父子》以及《聖誕頌歌》等。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19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狄更斯創作的後期,在這個時期內,特別是50年代前後和60年代上半葉,他的創作成就達到了頂峰,他的思想上最深刻、藝術上最完整的作品,都是在這十多年中完成的。他先後寫了《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雙城記》《遠大前程》《我們共同的朋友》等著名長篇。作品中樂觀主義精神已被嚴肅、沉重、苦悶的心情和強烈的憤懣所代替,幽默和諷刺逐漸減少,感傷和象徵相應增加,結構更加緊密,戲劇性有所加強。總之,這一時期的創作使狄更斯成為世界文壇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使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得以長盛不衰。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全部創作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雙城記》在評論界也是一部頗多爭議的作品。有人說它歪曲了歷史,醜化了封建貴族,另外也有人說它醜化了革命人民。有關這些爭論,讓我們先對《雙城記》的創作動機、創作目的和創作經過作一番考察,也許不無好處。
據作者在本書的序言中所說,作者是在和他的孩子、朋友們一起演出柯林斯的劇本《冰海深處》時,開始有這個故事的主要構想的。《冰海深處》的主人公是一個被所愛的姑娘拋棄後,在北極探險時為拯救情敵而犧牲自己的青年。這種高尚的品德完全符合狄更斯用來評價一個人的最高標準,是捨己為人的典範和楷模。因而按作者原來的計劃,他的這部未來的小說的主人公,也是一個犧牲自己生命去拯救情敵的青年。所以作者在1859年動筆前的兩三年,就開始構思卡頓的形象,這是最初的打算。可是,也就在這一時期,作者進一步看到當時的英國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克里米亞戰爭之後的經濟蕭條和寡頭政治的腐敗無能,三起三落的憲章運動以及歐洲大陸各國的革命運動,這種一觸即發的形勢使他憂心忡忡,覺得這和法國大革命前夜的形勢頗為相似,擔心法國大革命會在英國重演。有感於此,他決心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警告。於是這也就同時成了《雙城記》的一個主題。他想通過這部小說來宣揚自己的人道主義理想,對當權者和廣大公眾提出雙重警告,用一個故事來對自己同時代的當權者和公眾呼籲:暴政會引起暴力,危機近在旦夕,人人都應慈悲為懷,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報無有已時,只有仁愛之心才能挽救浩劫。
至於有人說,作者在本書中歪曲了歷史,醜化了封建貴族,事實並不盡然。許多情節,如使馬奈特醫生含冤入獄的空白逮捕令,法國人民的悲慘生活,攻占巴士底獄等等,均有史記載,決非杜撰。雅各賓專政時期的一些過火行動,也都確有其事。如果說本書中對暴政和暴力的描寫均有失實之處,那恐怕是為了雙重警告而作的藝術誇張吧。
《雙城記》是狄更斯作品中結構最嚴密完整的一部。情節雖然錯綜複雜,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冤獄、愛情和復仇的主題,但基本上是在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下,圍繞著馬奈特醫生一家和以德發日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的。主要表現愛與行善,反映恨與復仇。通過愛恨交鋒,善惡搏鬥,最後如作者所說,「愛總能戰勝恨」,「惡往往都是曇花一現,都要和作惡者一同滅亡,而善則永世長存」。
狄更斯是一位語言大師,他的語言豐富多彩,明晰生動,無論寫人寫景寫事,都運用得恰到好處,本書中精彩的地方比比皆是。
《雙城記》發表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儘管由於價值標準和審美情趣的不同,在評論界有所爭議,但它仍被公認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深受全世界廣大讀者的歡迎。
宋兆霖
於浙江大學求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