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12 古代有輿論戰和軟文嗎?

12 古代有輿論戰和軟文嗎?

2024-10-02 07:38:59 作者: 豆子

  明代文學家陳繼儒考上秀才後,便隱居在松江的山林里。他工詩善文,書法、繪畫水平非常高,他的作品《小窗幽記》更是發行數百年而不朽的名著。

  陳繼儒因才學卓異,屢屢被朝廷徵召,但他均告病婉拒。然而,《嘯亭雜錄》卻記載了這位隱士因「軟文」收費問題而挾憤報復他人的事。

  東江主帥毛文龍是一個非常注重自己人設的將領,他往往用人參、貂皮賄賂顯要,並聘請大量文人為自己寫軟文。陳繼儒就是被邀請的一個,但他「邀以重價」,毛文龍認為他獅子大開口,放棄合作。

  遭到拒絕的陳繼儒「深恨之」,將毛文龍諸多不法之事及擅權專用、囂張跋扈的情況透露給了董其昌。董其昌對這些事早有耳聞,便在門生袁崇煥的督師薊遼臨行前來拜訪他時,請薊遼轉述給了袁崇煥,讓袁崇煥小心這個毛文龍。

  後來,陳繼儒又勸內閣錢龍錫殺死毛文龍。袁崇煥後被誣死,錢龍錫受到牽連,錢家人認為就是他陳繼儒搞的鬼,跑去他家臭罵三天。

  軟文其實是極早就有的,而有史以來最有名的軟文,當數西漢初年司馬相如的《長門賦》。

  漢武帝青梅竹馬的妻子陳阿嬌因為嫉妒,意欲謀害衛子夫,策劃巫蠱,實施詛咒,還和作法的女巫出雙入對,宛若夫妻,觸怒了漢武帝。陳阿嬌被漢武帝送到長安郊區的長門宮「休養」,雖然待遇不變,但其實等於被幽禁了。

  為了讓漢武帝回心轉意,陳阿嬌請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卓文君夫妻到長門宮,報銷往返路費,奉上了一百金(漢及以前,一金恰好重一斤,也就是說,一金就是一斤,約為250克,金子的形狀一般為餅狀,也有馬蹄狀的)的稿酬。司馬相如精心構思,這才有了名垂千古的《長門賦》。漢武帝看了以後,確實非常感動,但還是拒絕了阿嬌的請求。

  實際上,歷史上豢養文士當門客的達官貴人,都是引動輿論的高手,足以左右朝局。個人可以發動輿論,諸侯國之間也有輿論戰。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管子》的《輕重》篇,雖然不是管仲本人的作品,卻是齊國稷下學宮的學者傳承管子思想而創作的。在這個故事中,管仲尤其擅長憑藉齊國的經濟優勢,配合輿論戰實施經濟打擊,「下魯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齊國在山東半島,沿海,有漁鹽之利。即便它身處半島,西南是魯國和梁國,都有盛產糧食的沃野,局面比較穩定,但這樣的位置也有壞處。對齊國來說,魯、梁兩國的存在就是「蜂螫」,像馬蜂一般讓人討厭。齊國經常與它們產生邊境摩擦,一有矛盾,它們就能阻斷齊國與內陸的交流,於是齊桓公想要削弱它們。

  可削弱它們又頗費兵力,是要花很多錢,死很多人的,還不一定能成功。於是,管子便設計出一種非直接對抗的貿易戰,使魯、梁百姓主動放棄糧食生產,改為產「綈」。

  他的計劃是這樣的:「由齊桓公率先穿綈,又讓貴族們都穿綈。讓管仲安排,發動輿論,使齊國文人爭相誇讚魯國服飾。上行下效,全國人民都穿綈。同時,嚴格禁止本國產綈,想要穿,就必須從魯、梁購買。」

  物以稀為貴,綈的價格被推到很高。兩國人當然想大量種桑,賺更多的錢,便紛紛放棄種糧,「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等兩國絕大多數的土地都種了桑,糧食多半依賴進口。齊桓公突然不再穿綈,並再度發動輿論戰,詆毀魯國,又說魯國的服裝是最差勁的,魯國人的心眼是最壞的。

  此時的魯、梁兩國,沒有糧食儲備,大量的綈又賣不出去,當年就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以及大饑荒。這種突如其來的災難,無法得到快速的賑濟,固然可以用很長一段時間把國家扳回正道,可老百姓餓啊。

  怎麼辦呢?唯有逃亡。

  逃到哪裡去?逃到富庶的鄰國去!

  哪裡富庶?齊國富庶。

  哪裡歡迎魯、梁移民?齊國歡迎!

  齊國敞開了國門,還發免費粥,對難民進行經濟補助。至此,「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

  管仲發動的貿易戰,成功地增加了齊國的人口和實力,而使魯、梁迅速衰落。這種計謀的實現,得益於他宏觀的謀劃,卻絕不是人們想像中那樣簡單。它還有賴於齊國君臣上下盡心盡力地傾情表演,相互之間的信任。對核心目的秘而不宣,組織文人之筆,鋪天蓋地煽風點火。

  如何使齊國人民相信魯、梁的綈真的比齊國的好?又如何讓魯國人天真地以為齊國人真的認為他們的綈好?如何讓魯、梁君臣放下戒心?如何讓他們在危險如此明顯的情況下依然樂觀,誤入歧途?

  管仲都有實操經驗。

  作為齊國國相,他往往通過魯、梁商人傳口信。商人雖然也愛國,但往往道德感比較低下,最先注重的是利潤。管子為商人們提供了「買綈補助」方案,凡從魯、梁兩國往齊國出口一千匹綈,就可以領取金三百斤,可以說相當讓人眼紅,就算是普通百姓也要爭相當商販了。

  同時,魯國有民稅,有商稅。商人賺了錢,是要繳稅的。如果使魯國人都種桑,則沒有糧。商人能繳那麼多稅,魯國國君又想施行仁政,索性不讓農民交糧。至此,管子算是親自為魯、梁國君打造了「仁君」的人設。如此好事,百姓還不感激涕零?國君也不用派遣糧差費力徵稅,只用在關卡坐收商人的稅,開源節流,省了很大一筆錢。國君出於實際利益的考量,並沒有理由拒絕管仲提出的互利共贏的政策,地方上也主動推進種桑事業。

  光這樣還是不行。這種策略,能忽悠目不識丁的百姓,忽悠鄙陋的肉食者,卻忽悠不了魯、梁的有識之士。為此,在切實的利益誘導前,管仲還特別實施了「國君服綈」計劃,使魯、梁兩國陷入狂熱。

  他請齊桓公穿魯國造的綈裝,在齊魯交界處的泰山之陽大肆招搖,出席兩諸侯國重要領導人會面活動。在桓公的倡議下,諸侯國國君們允許國民旁觀。此招看似親和,實則兇狠異常,是管仲使出來的絕命招。

  他太了解人心了。

  魯、梁兩諸侯國,掀起了一股國家自豪熱潮。在洶湧磅礴的輿論面前,少部分有識之士的呼聲被淹沒了。加上實際上已經被賄賂的商人,已經得了利益的農民,以及接受了免費贈送的官吏不遺餘力地推波助瀾,所有人已經顧不得近在眼前的危險了。以至於凡有刺耳的反對聲,就會遭到辛辣的嘲諷。

  就這樣,魯、梁兩國,徹底被齊國忽悠瘸了。

  但事實上,整個過程,就連齊國本國人也被騙了。他們也在管仲的忽悠下,一度認為魯綈真的很好。齊國商人在管仲的捐助下,跑去魯國收購服裝,「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步不相見,絏繑而踵相隨,車轂齧,騎連伍而行」。甚至出現了魯人瘋狂賣綈買糧,齊人瘋狂賣糧買綈,雙方其樂融融的美好景象。

  等大局已定,時機成熟,齊人回來後管仲立即讓齊國上下「去綈閉關」。國民不准再穿綈,邊境全部封閉,直接切斷了與魯、梁兩國的溝通交流。

  由於齊國「睦鄰友好」的政策,魯、梁親齊,與其他內陸國有摩擦也不去顧及,因此交惡,短時間內得不到糧食援助。國內「餓餒相及」,等百姓受不了了,齊國才打開邊境,慷慨地接收難民,並再度發動輿論,讚揚齊國仁義之舉,為國際社會所稱道。

  在管仲與齊桓公的配合下,齊國成了屹立於東方的大國、強國,稱霸於諸侯。

  我們可以把這則故事,看作醒世的寓言。數千年來,國與國之間的輿論戰一直都有。其特點是對方極其希望你去做某件事,並說做了某件事後對你有好處,而一旦你這麼做了,就是人生毀敗的開始。

  輿論戰存在於日常生活的許多地方,人們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改變。因此,我們還是要實事求是,依據紮實的證據,親身的實踐,形成自己的主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