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古人最遠探索過哪裡?
2024-10-02 07:37:08
作者: 豆子
中國古代最神奇、最荒誕、最廣博、最令人著迷的典籍,非《山海經》莫屬。
然而,一直以來,這個記載著地理尺度、山海名稱、奇珍異獸的典籍,卻因為內容太過離奇,而被人們視作「荒誕不經」的東西,沒有加以重視。
漢代以來,皆是如此。有些學者認為它的內容有事實支撐,並非都是胡言亂語。可是,九州以內的多數地方,怎麼都無法和裡頭內容對應。因此支持《山海經》者孤掌難鳴。到後來,它也就成了阿婆講給小孩子聽的神怪故事了。
然而,自20世紀以來,事情卻出現了轉機。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加快,人們突然意識到,《山海經》里用的很可能不是中原的尺度,所提到的山海,很可能不光在中國。其中的奇珍異獸,有可能分布在世界各地。
首先引起軒然大波的,是美國人亨麗埃特·默茨(Henriette Mertz)。當時她拿到的譯本只有《大荒東經》一卷,熟知地理的她在看過之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中國人在4000年前就來過美洲了。」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她專門進行了地理考察與地圖繪製,將《大荒東經》的內容與美洲實際地理與民俗逐一對照,發現了太多不能僅稱為巧合的地方。她的理論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一如《山海經》本身。
在中國古代,《山海經》傳說是大禹命人創作的。因為年代實在太過久遠,人們似乎很難找出實物證據來證明它與世界的聯繫。不過,隨著研究手段的進步,人們還是想到了證明辦法。
多個最新的考古發掘以及分子人類學(基因測序)證據證明,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與亞洲黃種人的基因高度相關。其基因主要源於東亞,而明顯區別於黑、白人種。近年中科院的DNA遺傳學分析研究也表明,中國的古人類與美洲土著人類之間「存在深度的古老祖源遺傳聯繫」。
這些研究,不光搜集了當代數以千計的印第安人及東亞人的DNA,還檢測了被冰封的古人類遺骸,推斷了他們存活的年代。比如,根據一個被命名為「安基克」的印第安兒童遺骸,我們能推測出他生活在12 600年前。另一個叫「肯納威克」的成年人,則活在距今9500年的古代。
學者們也就認同了印第安人的祖先,乃是從東亞穿越白令海峽抵達美洲的。當時氣候寒冷,原本就很淺的海峽結了冰,形成了一個通道。
大禹所處的時代距今四五千年,假設《山海經》確係大禹時期的著作,那麼大禹派出的調查員去往美洲大陸時,當地遷居的土著早已存在。調查員到達美洲,記錄各地的風俗花鳥,人文地理,也是有可能的。
而這些進行地理大調查的工作人員,乃是奉大禹之命,丈量了山川尺度的「豎亥」麾下眾多的「健行人」。可能是因地理與政治局面的變化,後來的中國與美洲音訊斷絕。
事實上,即便是陸路上實際接壤的國家,由於複雜的地緣關係,也經常無法溝通。深海難測,存在於《山海經》里的美洲與非洲,就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了遙遠的想像。其中略顯誇張的描寫,在後人的眼中變得荒誕不經。
不過,古人並沒有喪失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之心。幾千年來,他們開展了無數次探索。在中國,這種探索以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明代的鄭和下西洋最為著名。
很多人以為張騫奉大漢皇帝的命令出使西域,西域各國就得像歡迎唐僧一樣歡迎漢使,實際完全不是這樣的。張騫剛出發就差點被搞死。他接到命令的時候25歲,率領100多人去西域的大月氏結盟,可還沒從隴西出境,就被匈奴人給俘虜了。
當時的匈奴非常強盛,疆土橫亘整個北方,又奪取了河西,時常南下搶掠。漢武帝決意滅掉匈奴,便想著和與匈奴人世代為敵的大月氏聯合,對其進行腹背夾擊。可想去大月氏,就必須經過匈奴人的地盤,匈奴人又不是吃素的,這就是張騫一行被俘的原因。單于覺得張騫是個人才,強令他和匈奴女人結婚,送往匈奴西部地區監視。這麼做,是想讓張騫儘量遠離漢朝邊界,這一扣就是十年。
十年後,張騫還是瞅准機會跑掉了。他不忘使命,帶領隊伍走了幾十天,奔赴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過康居,終於抵達了大月氏。途中累死、餓死、病死了不少人,但好在終於到了目的地。
然而此時的大月氏,已經不是原先的大月氏了。他們已經變弱,並不想招惹強大的匈奴人,完全不同意張騫的遊說。張騫留在那裡苦勸一年,知道最終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於是又親訪中亞各國,甚至訪問更遙遠的國度。
張騫回朝,依然要躲著匈奴人,他意欲沿著崑崙山脈到祁連山,溜邊過境,結果還是被匈奴的斥候發現,又被俘虜。他們被扣了一年,趕上匈奴人發生內亂,眼見時機合適,張騫一行人連夜帶著妻兒老小,一溜煙跑回了漢朝。
在長安,他們受到了漢武帝熱烈的歡迎。漢武帝特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幾年後,再度命他出使西域,訪問中亞世界,分派人員遊說、巡覽諸國。張騫花了四五年的時間,詳細調查了各國的情況,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從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阻撓人們探尋世界的往往不是舟車勞頓,旅途艱險,而是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尤其是諸國對信息、路線的封鎖,導致陸路探索難上加難。
陸路走不通,只好走海路。
海上交流,自打人類文明開始之時就有。鄭和下西洋以前,中國人就知道世上有黑種人,黑種人或是主動前來,或是被阿拉伯世界的商人俘虜著乘船而來。
晉孝武帝司馬曜(362—396)的母親李陵容,原本只是宮裡頭紡織作坊的一個宮女。她因為身材高大,膚色很黑,被其他人稱作「崑崙」。「崑崙」其實是個外號,特點是「膚黑如漆」。
司馬曜的父親簡文帝與其諸姬十年未育,簡文帝找相面先生去看能生育的妃嬪宮女,相面先生一見李陵容,就說此人面貌奇異,就是她了,這才有了司馬曜。
唐代的「崑崙奴」,其實就是進入中國的黑人奴婢。從外貌特徵上看,一般分兩種,一種矮,一種高。顯然,李陵容長得像高個子的崑崙,這種崑崙「目深體黑」,一般是大食國(阿拉伯帝國)送來的,可能是大食人從層期國搞來的黑人俘虜。這個層期國,就是馬達加斯加以及其西面非洲大陸東海岸的古國,與阿拉伯帝國最南的非洲東北部地界很近。
另外是矮黑人,也就是海島崑崙,實則是東南亞人,一般在南洋印度尼西亞等地。這種崑崙熟悉水性,也長期存在於古代中國。
中國的海路探索歷史悠久,鄭和下西洋,便是明朝走海路進行地理探索與宣揚國威的行動。他最遠到過紅海沿岸與非洲東海岸,抵達了肯亞,最南到過慢八撒(蒙巴薩),那裡曾出土過大量中國瓷器與古錢幣。
古時人們確實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很想要探索世界的終極。
蒙古帝國窩闊台曾派「和端等入北海,往複數年,得日不落之山」。使者和端往北去,往返用了好幾年,他發現了太陽永不落下的山脈。用現在的眼光看,他其實就是抵達了北極圈。
對古代普通人來說,異國太過遙遠,那些不著邊際的故事,就和神話傳說一樣了。所以人們老拿「爪哇國(今印尼爪哇島一帶)」來形容沒邊。在車馬很慢的年代,多數人連本縣都沒出過。人們所受的影響,至多來自鄰近的地區與國家。那些遙遠的地方,人們既到不了,也沒聽說過。所以人們並不是對外人漠不關心,只是無法感同身受。
這與通信高度發達的現代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地球村的時代,每個人都受著萬里之外人或事的影響,有時候影響還很大。健行人打探消息,數年才能往返一次,我們卻只用打一個電話。如果願意,我們也可以一日之內從白山黑水抵達天涯海角。
當山海不再成為阻礙的時候,人們的命運也就連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