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2024-10-02 07:36:21 作者: 田兆元

  我對神話學有興趣始於大學期間。研究生專業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一日突發奇想,覺得《楚辭·九歌》諸神中有些關係不是像人們慣常所說的樣子,遂作一文,竟得《華東師大學報》刊用,更激發了對中國神話的興趣。然而,研究生期間主要精力是古代文論與美學,神話學僅作業餘愛好。

  讀博士生時導師是吳澤先生,起初我怕他嫌神話為「小道」,不足為。及研讀吳先生著作,發現他對神話曾經是那麼醉心,他在新中國成立前的一本中國原始社會史悉用神話與考古立論,而其《中國歷史大系·古代史》則有較大篇幅論原始思維,以至於袁珂先生作《中國神話史》還大段徵引過。新中國成立後討論土地制度與社會變遷,吳先生又有系列論文論土地神與城隍,開拓了神話研究的視野,使神話的文化價值大幅度提高。他的研究表明:通過神話可以透視社會,神話的發展,牽動著社會的神經。

  於是,我拋棄了追從流行的西方神話學說作比附的簡單做法,深入社會歷史的深層去揭示神話的發展規律。我不僅僅把神話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而把它看作社會生活本身,神話史本身就是歷史。如果說本書有什麼可取之處的話,這種認識是取決定因素的。

  畢業分配我進入了上海大學文學院的中國文化研究所,我可以自由進入資料室,那兒陳列了數千冊古籍,大大方便了我的研究工作。又,上海大學初創期間,茅盾先生在此擔任神話學課程,深受歡迎,那是七十餘年前的事,茅盾先生的神話研究,是20世紀中國神話研究的開創舉動,因而上海大學實際上便成了中國神話研究的策源地。於是,我有了一種步入聖地的莊嚴感。緬懷前賢,頓覺責任重大,故而不敢怠慢。

  

  本書凝聚了許多人的心血。吳澤先生的耳提面命,使本身不止步于欣賞故事情節。徐中玉先生對我的神話學理論探討鼓勵有加,並將我關於神話史理論的文章刊於《文藝理論研究》,如果說我的歷史素養來自吳澤先生的培養,理論素養則是受徐中玉先生的教誨而逐漸提高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程得芝、湯志鈞先生就兄弟民族神話和讖緯中的神話所提寶貴意見均給我良多啟示。鄧牛頓教授對我的支持和關心也是本書得以完成的重要因素,他對我的信賴令人難以忘懷。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出版一本學術著作甚是不易,上海人民出版社以發展學術為己任的崇高精神足以令人感泣。我與胡小靜先生素不相識,只知道他在出版界的大名,他不嫌拙稿粗陋,熱心鼓勵我寫好此書,本書能夠完成,與他無私的指點與幫助密切相關。責任編輯李濤老師對拙稿字斟句酌,其高度的責任感與事業心深深教育著我,她的心血,使本書增色不少。本書初稿完成後,肖萍、楊嫿冰、楊麗璇、蔣磊、王毅、胡恃峰、王永靜等同學為我作了許多抄寫校正工作。感謝以上各位老師和朋友的支持!

  本書之不完備是肯定的,懇請廣大讀者教正。

  作者

  1997年11月1日於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關閉